Please wait a minute...

上海视觉

2022 年,第 0卷, 第2期      出版日期:2022-02-20 上一期 下一期
理论研究

中国雕塑艺术新论

雕塑艺术在中国传统艺术门类里具有举世公认的独特地位,其主体主要由陶俑、佛教造像和陵墓雕刻等构成。秦代陶俑的出现把中国古代雕塑艺术推向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两汉的陶俑更是以秦俑为基石,并发展陶俑雕塑艺术。由于俑像艺术的成熟,加之佛教东传,大起浮屠祠,使得佛教造像也迅速发展起来。各朝代的佛教造像各有千秋,从古至今绵延几千年,共同组成中国佛教雕塑。陵墓雕刻与陶俑、佛教雕塑不同,其广泛发展与厚葬风气有关。从陵墓表饰雕刻看,早期以汉代霍去病墓前雕刻群为代表作,六朝的陵墓石兽一定程度影响了佛教雕塑,唐代中国陵墓雕塑发展到顶峰,而后发展势头渐趋减退。
PDF (13264KB) 420 RichHTML 420

《发微论》作者考及相关问题

《发微论》为传统堪舆界公认的经典文本。古人大多认为此书不同于术士的“村言俗语”,能正人心、变风俗、承圣言、明大道,是“推达理于小术”的代表。其作者历来有三说:一为蔡发,一为蔡元定,一为蔡发蔡元定父子二人。今就相关记载分析,明中期之前多以蔡发为撰者,明晚期李国木《地理大全》刊印风行,蔡元定为撰者之说方广为流传。本文倾向于其作者为蔡发之说。至于《发微论》成书年代,若为蔡发所撰,则不晚于绍兴壬申;若认定为蔡元定所撰或蔡氏父子合撰,则不晚于乾道丙戌。
PDF (2941KB) 457 RichHTML 457

金开诚关于文艺心理学研究的“三环论”原理

金开诚的《文艺心理学论稿》在上世纪八十年代的文艺学研究中开心理学文艺学研究风气之先。稍后完善的《文艺心理学概论》突破原来的机械唯物论思路,将探讨的触角深入到大脑活动的三种特性和法则,延展到过去被视为禁区的文艺创作和欣赏中的感性心理活动,突出了作家艺术反映现实中的主观能动性,提出了文艺创作心理活动的“三环论”原理,在理论的体系性、逻辑的严密性方面较前部论文集有了极大的提升,在若干问题的论析方面有了很大的深化,堪称这个时期文艺心理学研究方面的代表性著作。
PDF (3529KB) 427 RichHTML 427

教育题材影视剧中“说服”叙事的传播行为研究

随着近年来教育题材影视剧的兴盛,受众对作品的“说服”叙事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说服”具有广泛的社会学意义,包括总统演说、企业培训、广告企划、思政教育等,它不是单向发生,而是通过人际传播的渠道进行。卡尔·霍夫兰和丹尼斯·麦奎尔的劝服传播理论,从信源、讯息、接受者、渠道和语境五个因素为“说服”叙事的传播行为和传播效果提供了有力依据。研究如何用视觉化的故事手段折射教育中面临的矛盾,引发对“Z世代”青少年成长多样性的探讨,提高媒介的可信度从而形成广泛传播。
PDF (5601KB) 437 RichHTML 437

浅析动物拟人性对角色造型设计的启示

动物拟人性作为典型符号化的艺术创作方法,在角色造型设计方面可点亮角色设计灵感,拓展艺术创作者思路,丰富角色造型呈现形式,精准提炼角色性格特征,升华角色思想内涵,更予观者以直观欣赏感受。动物拟人性的显著标示性和符号虚拟性既具有设计启发之意,又易陷本本教条之泥淖,设计师应立足宏观展演全局,从展演实际出发,扎根角色本体,可从“角色分析→动物选取→拟人化特征提炼→整体角色融合”这一设计思考维度和创作实践流程完成造型设计。在“艺术科技+元宇宙+虚拟数字人”大融合之趋势潮流下,诸多的“角色造型设计+虚拟数字人”已交融与嬗变,动物拟人性本质内核的“显著标示性和符号虚拟性”具有设计理念上继承与创新,在当今形象文本生成、角色人物设定、游戏造型开发、动画角色设计、虚拟数字人造型创设和NFT艺术设计等领域提供诸多思辨、互融和启迪。
PDF (4526KB) 457 RichHTML 457

安徽宣纸制作技艺的传承与保护问题研究

宣纸是传统手工造纸技艺的重要代表,是文化知识的重要载体,承载着传播中华文明的历史使命。本文通过文献研究法和实地考察法,从宣纸制作技艺传承与保护的现状、问题展开调查与分析,从传承人群、市场和政府三个维度,提出了宣纸制作技艺传承与保护的对策,得出传承人群需要活态传承宣纸制作技艺,主动激活传承机制,积极面对市场与时俱进的变化形式,政府层面需要助推传承人群培养,促进宣纸制作技艺的传承与保护。
PDF (7221KB) 374 RichHTML 374

绘画艺术与人文隐喻:夹江年画的传播研究

夹江年画在2008年便被纳入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它是一种传统的木版年画,与绵竹年画、梁平木版年画并称“四川三大年画”。夹江年画取材于民间的风俗景象,以传统手工技法绘制而成。其绘画风格色彩丰富、造型灵动,对人文风情的表达虚实结合、感情饱满,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本文运用图像隐喻理论对夹江年画的绘画艺术与人文隐喻进行了解读,从传播学的角度分析了夹江年画的传播困境,并提出了有效的传播策略,以期对“非遗”的传承与保护起到积极作用。
PDF (6742KB) 454 RichHTML 454

诗情画意:《春江水暖》环境造型的诗意建构

环境作为剧作语言的一部分,承担着独立的符号意义或主题直接的表意。近年来中国青年电影导演们在本土影像创作中,越来越重视到环境在电影中所扮演的角色的重要性。电影《春江水暖》从色彩、生活空间以及声音各方面对环境造型进行艺术化改造,达成对中国传统山水卷轴画美学追求的影像转化,展现了环境造型作为剧作语言作用于电影叙事的潜在能量和独立价值,为世界影坛带来了承继中国传统艺术美学的华语电影。
PDF (4576KB) 449 RichHTML 449
艺术批评

现代书法审美自律的困境与出路

文章以陈振濂和张桂光关于书法发展方向的争议为引子和案例,分析书法在审美现代性语境下的审美自律问题。书法从书斋走向展厅催生出“展览体”,这是书法审美自律开启的表现;基于展厅的场域效应,陈振濂“鸿篇巨制”说的提出是书法审美自律的探索推进。但是这种探索引发“走进千万家”说的反驳。这其实是书法在追求审美自律进程中面临的困境。文章借鉴法兰克福学派关于艺术与社会关系的思想,分析了书法审美自律性与社会性关系的特殊性,指出书法必须皈依“书道”,以形式通达生命才能介入社会与时代。这才是书法审美自律发展的方向。
PDF (3776KB) 459 RichHTML 459

基于“景观社会”理论的“奇观电影”之殇

随着电影的发展,在叙事电影之外,“奇观电影”的新范式逐渐发展起来,并占据了主导地位,成为主流电影。由于这类电影过分强调“视觉快感”,容易忽略故事合理性,许多情节经不起推敲,逻辑性不强,导致电影叙事性变弱。因此,美国哲学教授道格拉斯·凯尔纳指出“奇观(spectacle)”所造成的广泛“娱乐”迷惑之下,“大多数”会偏离自己本真的批判性和创造性,沦为“奇观(spectacle)控制”的奴隶。张艺谋导演的电影《悬崖之上》也没能脱离这样的魔咒,成为“奇观”的奴隶。本文试以劳拉·穆尔维提出的“奇观电影”为理论基础,分析电影《悬崖之上》的若干不足之处。
PDF (4051KB) 463 RichHTML 463

在乡想城与在城望乡——从假靳东和丁真现象看深度媒介化社会的城乡互构、认知错位及网络内容生态治理之道

当今社会已经进入了一个深度媒介化的社会,城乡二元结构的传统社会正逐步让位于城乡一体化的虚拟社会。过去时代城乡居民往往满足于隔空想象对方的生活;如今,城市和乡村的各种文化元素同时出现在网络平台,给人一种触手可及的错觉,甚而引发人们触摸进入对方现实生活的实际行动。但在这样的虚拟空间中,生存经验迥异的人只看到彼此,而非理解彼此,城乡文化割裂并未因社会的深度媒介化而真的消失。相反,虚拟与现实的落差所导致的认知失调乃至主体迷失也带来诸多新的社会问题。为此,以实现城乡文化共生共融为宗旨的网络内容生态治理,就成为当下社会治理的重要议题。
PDF (4228KB) 513 RichHTML 513

《曹雪芹与红楼梦》:古典文学纪录片的叙事创新与文化价值

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播出的古典文学纪录片《曹雪芹与红楼梦》是当下古典文学纪录片的又一力作。复调叙事是该纪录片的一大特色,借助文本时间与历史时间的复调,多主体的复调以及多文本的复调,既凸显出《红楼梦》原著的博大精深,也凸显出作者曹雪芹的伟大人格,更凸显出纪录片《曹雪芹与红楼梦》的复调美学。该纪录片的播出,展示了中国传统文学中缀段性的叙事风格,表现出虚实交织的中国传统美学风格,并启发当下纪录片创作在走向国际时应该具备的交互性视野。
PDF (3853KB) 504 RichHTML 504

浅谈春秋至隋唐时期镇墓兽

镇墓兽是最早出现在春秋时期楚国地界一带的丧葬品,具有独特审美意味与文化价值。学界内对于镇墓兽的功能演进等问题有过诸多探讨,本文旨在串联前人观点的同时提出一些补充猜想,并希望用图像学方法和文献图像二重证据法加以佐证。
PDF (6159KB) 472 RichHTML 472
教学探索

基于SPOC的“计算机辅助工业设计”项目制教学探索

本文对基于SPOC的“计算机辅助工业设计”项目制教学方式进行探讨与检验。通过文献研究法探讨了SPOC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和工业设计(产品设计)项目制教学;提出了基于SPOC的CAID项目制教学方式的可能性,并通过《CAD/CAM三维软件(1)》课程的设计与实施检验其效果,通过《CAD/CAM三维软件(2)》的开展证明其可复制性。基于SPOC的CAID项目制教学在CAID类课程中具有适用性,教学效果良好,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
PDF (5032KB) 443 RichHTML 443

《设计学基础》课程思政的融合创新路径研究——以红色盲盒为例

红色文化是大学课程思政的重要资源,盲盒消费是当代青年消费生活方式的新现象。红色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内容,是文创产品盲盒消费的重要领域。《设计学基础》课程思政的实践证明,结合课程特色,进行红色文创产品的盲盒设计开发,是该门课程思政融合创新的有效路径。《设计学基础》课程思政与红色基因融合的经验是,聚焦专业特色,融汇思政元素,完善课程教学目标,构建多层立体教学模式;寻访红色资源,缔造第二课堂;结合潮流文化,进行红色盲盒设计,彰显文化自信;筛选时代文化精神,灌注地域红色文化,实践地域设计,推进教赛融合;凝聚时代文化精粹,凝练红色符号,融入红色盲盒设计,传承红色文化基因;结合红色文化品牌,进行文化传播形式创新。
PDF (5335KB) 470 RichHTML 470

“六位一体”教学法:O2O实训教学模式的探索

在教学实践中摸索出的“六位一体”教学法,是通过构建实训导向的生态化学习场景,以“知行合一”为一体化教育目标,将师生关系设定为“教练和队员”两类身份,反复强化“表达自己—适应角色—赞美同伴”三种练习,通过“激发参与感的业务实操课”“提升获得感的业界认知课”“增强体验感的模拟场景课”“巩固认同感的新闻理论课”这四大教学模块,完成“目标(诉求共识)—任务(问题解决)—角色(关系协作)—舞台(场景应用)—自信(评价导向)”的五道步骤,最终实现具备“精准、个性、优化、协同、思维、创造”六项成果特征的教学模式。
PDF (5965KB) 452 RichHTML 452

“新工科”人才培养体系中校本美育课程思政建设案例分析

案例聚焦“新工科”通识课程模块中校本审美与人文素养类课程的研发,在注重课程的美育功能与课程思政导向性的同时,贴合“新工科”背景下理工科学生专业特点和行业要求设计教学专题要素。融合既有专业学科能力培养又有创新意识培养的美育课程,为培养面向未来、基础扎实且兼备艺术修养和动手能力的全新型工程师提供有力支撑。
PDF (3377KB) 442 RichHTML 442
国际连线

控制和自由:从材质的变化看路易斯·布尔乔亚作品中的设计语言

材料作为媒介语言,成为艺术家内心世界表达的载体,在被艺术家综合运用于艺术实践的过程中,其材质的变化在一定程度上也映射了艺术家内心世界情感的变化,可以被视为属于此艺术家在自我建构创作中所独有的设计语言。法裔美国女艺术家路易斯·布尔乔亚(Louise Bourgeois)的作品种类极多,文章立足于其雕塑作品中材质的变化去探究其心理外化并且发生变化的设计语言。
PDF (4070KB) 449 RichHTML 4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