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期目录
2024 年,第 0卷, 第2期 出版日期:2024-02-20
上一期
文明互鉴与文化自信研究
20世纪60年代初,拉康受中国书法与汉字启发,提出“独异能指”概念。中国文化促使拉康将“独异性”作为能指的根本特性,并发展出以“独异性”为要旨的主体认同理论。此外,拉康还以汉字为范例,强调文字想象力在审美活动中的创造价值,引导出一种以想象力为核心的艺术理论。这种艺术理论将有助于艺术鉴赏、促进新感官的培养并激发艺术实践中的创造性。故此,本文以“文明互鉴”为视角阐述拉康独异能指理论中的中国文化因子,并探索拉康的独异思想对中国艺术理论创新建构的重要价值。
面对文化建设的新形势新任务,上海积极推动红色IP开发,在文学、影视和舞台艺术等领域形成了规模联动效应,既是文艺创作践行习近平文化思想、继承左翼文化优良传统、提升城市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抓手,也为新时代红色文艺理论建构提供了上海样本。在全力打造习近平文化思想最佳实践地的过程中,上海红色文艺创作应当进一步提炼人民属性,提升全国化视野,提出现阶段红色文艺创作理论的新观点新方法。
“一战”赴欧华工在做工之余,曾制作了相当数量的战壕艺术品(Trench Art),因其特有的东方风格而受到欧洲人的喜爱,它们以馈赠礼品或艺术商品方式流入欧洲家庭和当地社会。区别于欧洲战壕艺术多为纪念战争标志性事件而制作的特点,华工战壕艺术作品更多采用中国古典符号和民间元素,如吉祥纹、古诗词、神话传说中的人物形象以及龙图腾等,在跨文化语境中,体现了东方文明对战争之物独特的雕刻与重塑,凝结了和合、贵生的中国传统文化意蕴。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2023年春节联欢晚会上的《满庭芳·国色》节目,通过数字化的创意表现方式展现中国传统色彩的艺术魅力,在呈现东方美学意境与气韵的同时,充分展示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与自信。文章从文化自信视域出发,从生动叙事、视觉冲击、情景交融、融合创新四个角度分析《满庭芳·国色》视觉创意表现形式,旨在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形式,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增强人民的精神力量。
艺术批评
在西方传统绘画中,将画面形式的完美和高超的技巧作为美的典范。但在当代具象绘画中,却呈现出了反“唯美”的特征,许多艺术家舍弃了只追求形式与技巧的外在美,而追求一种内在美的本质。弗洛伊德就是其中典型的代表,他的油画人体画不再追求美感,而是运用巨大的笔和刷子直截了当地塑造,形成了扎实又有厚度的体块。通过扭曲、夸张和变形的肉体来揭示真实的灵魂,即人类灵魂的病态、抑郁和荒诞,这些都构成了当代具象绘画反“唯美”的特征。弗洛伊德用自己的艺术为西方当代油画提供了一种全新的审美方式。
后现代思潮下,“美学终结”论甚嚣尘上,美学“去本质主义”悄然盛行,美学本体论也被消解了。生命美学学派坚守本体立场,重新确立美学本体论建构方向。生命美学厘清“美学问题”的症结,阐释了审美活动的本体论内涵,重构人文学美学范式。如此,生命美学将哲学美学化,提升了美学的地位,对美学本体论建构的同时,开启了以美学解决哲学问题的时代探索之路。
在转印媒介艺术创作中,媒介和材料的使用是不可缺少的因素,是创作语言产生的基础条件。本文通过转印媒介艺术的相关代表作品以及这种特定的艺术语言发展趋势进行分析,阐述媒介和材料间丰富的必然联系带来的转印媒介艺术语言的多样性,充分分析媒介材料的自然属性与艺术表现性的关系,挖掘并转印媒介艺术的表现语言潜能,在更大的空间里拓展转印媒介艺术的艺术语言。
理论研究
电影海报设计经历了手绘、电脑软件绘图,以及立体渲染技术、虚拟现实技术、信息交互等技术的迭代升级,这些技术变革深刻影响了电影海报的设计过程。当前人工智能技术正在引领电影海报设计的技术变革,通过机器学习,自动生成海报,以及利用算法分析和优化设计等技术的应用,为电影海报带来更多创意和可能性。
儿童处于生理和心理快速发展的阶段,广告对儿童这一敏感群体的影响较为显著。本文对2006—2023年Web of Science核心数据库的323篇文献进行了知识图谱可视化分析。经过分析表明,2016—2021年,研究广告对儿童影响的学术活力明显增强;18年来,作者、国家、机构之间形成了明显的合作网络,高校是该领域研究的核心力量。该领域的研究进程可分为3个阶段,其中儿童的广告素养与广告易感性、不健康广告对儿童不健康消费的促进作用、植入式广告对儿童广告辨识能力的阻碍、儿童对食品广告的品牌依恋为主要的研究热点。从研究结果看,在未来,广告与社交媒体、数据追踪、人工智能会有更多地结合,广告对儿童影响的形式也将更加多元和隐蔽,因此这些内容将成为广告对儿童影响研究未来重要的研究方向。
本文基于智能可穿戴产品研究现状及用户需求的基础上,对老年智能发热服装的用户需求展开调研。调研从用户特征、生理需求、功能设计、消费需求等方面开展,探讨适老化智能发热服装产品的需求定位。在此基础上,探讨针对老年用户群体的智能发热服装的设计模式,采用交互设计手段,提出一套既能满足老年人多方位需求,又具有市场应用前景的适老化智能发热服装产品的设计方法。
“网红城市”是城市空间与城市形象在新媒介传播中的时代标签。近年来,长沙丰富的媒介资源尤其是短视频凭借传播速度快、用户基数大、社交属性强等特点为构建“网红长沙”空间形象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媒介语境。本文对抖音平台有关长沙点赞量top60的视频文本展开分析发现:长沙以娱乐消费属性为主,历史文化属性次之的形象呈现;长沙城市形象传播中出现内容同质化、泛娱乐化、内容关注度两极分化等问题。为此本文提出叙事优化、特色挖掘和文化聚焦的改善路径,以此构建人文性、多元化和创新性的“网红长沙”城市形象。
艺术实践
本文提到的这幅落款刘松年的花鸟画立轴,经鉴定为清末仿刘松年纸本立轴。该立轴入藏时存在装裱脱落、折裂脏污等病害。为了更好地进行修复工作,使文物恢复原貌,修复前运用显微镜、纤维分析仪、pH计、X射线荧光光谱仪(XRF)等检测手段,对纸本画心和部分颜料进行了检测分析,通过检测发现画心纸张和丝织物均显示出相当严重的老化症状,包括大面积的折痕、断裂、虫蚀等。落款部分印泥走油模糊,此外还确认了仙鹤头顶红色颜料为朱砂存在安全问题,因其含有汞需要采取特殊保护和保存措施。此次修复通过充分分析研究,运用传统书画修复工艺,通过清洗、揭除原覆背纸、全色接笔、贴条加固等步骤,取得较为理想的修复效果。
以“国风美学”兴起为本土品牌设计注入新活力的角度出发,探讨文化隐喻作为一种认知方式与视觉表征,对“国风美学”品牌形象塑造的深层内涵价值与实践应用。通过界定“国风美学”品牌的内涵,阐述文化隐喻对品牌的作用及其特征,结合实践案例分析文化隐喻赋能“国风美学”品牌设计的应用方法,包括文化隐喻的相似性默契、文化隐喻的时空性转换和文化隐喻的多元性延伸。“国风美学”品牌设计中的文化隐喻不仅为激发本土品牌的原创设计提供了创意空间,而且将文化隐喻融入当代性表达,塑造了品牌独特的文化个性,促成“国风美学”品牌与新时代消费者之间的心理链接与互动,并形成新的文化趋向,以期为推动本土品牌的文化形象提升带来新的启发。
本文运用田野调查和文献调研的方法,在对上海市“民间收藏文物公益鉴定咨询服务”中的书画鉴定活动历时二年多的调研基础上,较全面地阐述了藏家送鉴书画作品现状、藏家书画收藏主要来源、送鉴书画艺术品藏家特点等。并重点通过具体案例的分析,在实证性研究方面探索文献资料、样本比对等方法在古书画鉴定中的具体运用,同时也对书画艺术品社会化公益鉴定的标准化提出了设想与建议。
色彩是电影视觉艺术吸引受众的重要手段。本文通过对相关文献的整理与归纳,以色彩叙事为主线,选取45幅张艺谋电影的海报。结合色彩感知理论,从色相、饱和度与明度等维度,探究张艺谋电影海报色彩使用的内在机理。利用SPSS软件处理导出色彩数据,得到电影海报色彩分布3D散点图。结合HSL可视化图表,分析比较张艺谋电影海报色彩的本质、中心与离散度,并对张艺谋电影海报系列进行比较分析。以期对现阶段国产电影海报设计应用提供参考价值。
文创IP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而视觉呈现的效果是文创IP成功的关键之一。本研究选取上海图书馆馆藏近代文献作为案例,分析了其特点与价值,对其文创IP转化进行研究,探讨了多元化的视觉呈现手段,总结其成功经验与问题。
教学探索
1956年上海市文化局开办的“戏曲编剧训练班”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上海市开办的第一个以“培养戏曲编剧”为目标的戏曲教育组织。由于史料相对稀见,故而鲜有学者对此次训练班作出细致完整的考述。通过对上海市档案馆所藏的档案史料进行爬梳,旨在还原此次训练班的真实面貌。上海市文化局戏曲编剧训练班的开办不仅极大地提升了广大学员的创作素养与编剧水平;也带动全国各省市出现开办编剧训练班的热潮;同时也为新中国戏曲编剧人才培养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经验。其在戏曲编剧人才培育过程中所积淀下来的特色经验,值得当下戏曲教育的组织者加以借鉴与发扬。
为了更好地推动艺术类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激发艺术类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和学习主动性,改进原有以课程为中心的单一化的培养方式,以创新创业教育培养需求为导向,用学科竞赛将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融合,建构艺术类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以“汇创青春”驱动下的上海视觉艺术学院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及学生参加“汇创青春”等赛事的案例,探讨运用艺术类竞赛管理系统承办学科竞赛,从培养方案、课堂延伸、双师导师、多元评价四个方面实践用学科竞赛推动的艺术类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
形体表演教学是表演艺术专业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形体表演是指演员通过身体语言传递情感与含义。国内大学的传统教学方法偏重于技能的模仿与传授,这种方法忽视了学生的个体差异,无法针对学生个性进行创造性培养,因此限制了教学效果。本研究以表现性评价为主要理论依据,梳理并总结了形体表演在学术上的定义,以及在教学上的特点,深入探索以表现性评价为基础的形体表演教学模式。在对相关文献进行深入分析、并结合形体表演教学理论与实践的基础上,确立了以表现性评价为导向的教学模式,以及采用这种模式的理论依据。同时,本研究通过案例分析,探讨了基于表现性评价的形体表演教学的实施策略,并提出了评价体系的设计方法。研究旨在推动形体表演教学方法的革新,探索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途径,以期实现教学方法的创新和教学质量的提升。
新锐观点
在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的背景下,数字文化产品成为重要展示内容。尤其是在公共产品理论视野下的国际公共产品,凭借满足受众需求、消费的非竞争性以及受益的非排他性优势,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的效果显著。与此同时,国际公共产品反映了主要供给主体未定、媒介议程设置以及白搭车问题,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国际公共产品的传播。因此,未来可以尝试从国际公共产品的供给主体、媒介环境与经济效益机制入手改进,以期为国际公共产品与数字文化产品发展提供借鉴意义,推动中华文化更好地走出去。
电影《宇宙探索编辑部》通过场面调度、镜头运动和剪辑等方式营造了多个具有真实性的场景,并通过戏仿电视采访和伪纪录片的视觉机制建构了立体的解读空间。本片通过戏仿、纪录写实的视觉呈现方式以及浪漫化现实主义的叙事策略,让观众与影片在互动性视觉结构关系中保持深度的参与感和在场感。本片在形式与内容中蕴含的艺术真实与现实真实间形成了别具一格的矛盾张力,使本片得以通过诗意的、温情的现实主义叙事实现对生命意义的追寻与价值的突围。
数字孪生技术在当前博物馆管理、保护和服务层面的应用潜力巨大。该技术的应用能够实现博物馆物理空间和虚拟空间动态交互映射的共生融合,突破博物馆在建筑环境、陈列展览、馆藏资源、设备设施层面时空的局限,深层次支持博物馆全生命周期的智慧体系建设,是构建数字孪生博物馆的主要手段。通过分析数字孪生博物馆的内涵与特征,基于数字孪生技术,提出了智慧博物馆建设思路。借由对数据采集、数据分析、孪生模型建构、虚拟仿真等技术要素的梳理,尝试构建数字孪生博物馆基础模型,实现博物馆实体空间全方位数字化、协同化、可视化应用场景的策略,对博物馆未来建设提供有力支撑,推动博物馆形态智慧化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