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视觉

一年内发表文章 | 两年内 | 三年内 | 全部 | 最近1个月下载排行 | 最近1年下载排行

当前位置: 全部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显示/隐藏图片
1. 现代小说农民形象差异及其嬗变略论——以茅盾《春蚕》管窥
李明
上海视觉    2021, 0 (1): 21-26.  
摘要0)   HTML489)    PDF (1024KB)(1325)   

现代作家如鲁迅、茅盾、赵树理等笔下的农民形象各异,从阿Q到老通宝,再到小二黑等经典画像的出现,一条现代小说农民形象嬗变的脉络清晰可见。其中,茅盾短篇《春蚕》是透视现代小说农民形象差异及其嬗变过渡性的关键文本。《春蚕》提供了现代中国可亲可敬的农民形象,这是不同于“五四”乡土文学叙事中落后农民的新文学造型。茅盾对农民形象的刻绘,十分注重挖掘农民身上传统性与现代意识的结合,与鲁迅笔下农民形象大异其趣。但鲁、茅两位作家塑造的农民形象,依然是书斋式知识分子从不同角度书写的他们眼中的农民。到了赵树理,农民才真正以历史的主动参与者、创造者形象出现。现代作家对农民文学形象的艺术探寻及其经验,对于当下中国作家文学创作,仍具某种启示意义。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 论十九世纪马奈作品《奥林匹亚》的艺术批评
郑鸥帆
上海视觉    2019, 0 (2): 12-18.  
摘要135)   HTML599)    PDF (2664KB)(1222)   

十九世纪,马奈作品《奥林匹亚》艺术语言的革新引发了评论界极大的关注。针对画作表现出有悖于传统的人文理念及绘画技法的现代性表达,评论界进行了多元视角的艺术批评。本文立足十九世纪国外学者的经典论述,分别对以爱弥儿·左拉为代表的“画作形式的批评”、以贡布里希为代表的“绘画史角度的批评”、以米歇尔·福柯和迈克尔·弗雷德为代表的“画作与观者联系的批评”和以提莫尼·J·克拉克为代表的“阶级与意识形态的批评”进行观点综述,总结西方评论界十九世纪以来的研究成果和讨论的热点问题,为进一步的研究提供基础。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 弗拉戈纳尔《秋千》与洛可可绘画艺术
李晓
上海视觉    2019, 0 (1): 73-79.  
摘要646)   HTML43)    PDF (6072KB)(1173)   

弗拉戈纳尔的油画《秋千》主题内容描绘的是男女郊外游玩、欢快忘我的场景。此作品在画面形式和形象塑造方面表现的洛可可绘画艺术与17世纪的法国古典主义绘画艺术大相径庭。在画面形式中,《秋千》的构图与布局、颜色与笔触都体现着洛可可绘画的艺术特征。在形象塑造上,画家对人物造型和服饰创作也呈现出了洛可可绘画的雅致入微。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4. 寻求匀称与均齐之美——闻一多以“音尺”为基础的新诗格律试验
张入云
上海视觉    2019, 0 (2): 25-30.  
摘要125)   HTML731)    PDF (1027KB)(1142)   

时世的移易和文学语言的转换带给中国诗歌脱胎换骨的改变,旧的艺术秩序被打破,新的尚远未形成,服膺唯美主义思想的闻一多,将一部分新诗作品在艺术上的粗率,直接归咎于自由诗的滥觞,试图将英诗的声律单位“音尺”移植到中国新诗的写作中,以推动新诗的格律化、实现诗的音乐美和建筑美,但终究应者寥寥,他的一些尝试性作品也未能达到他本人预期的艺术效果。重建中国诗歌形式规范的路虽没能走通,却促进了观念的嬗变,使得闻一多的艺术思想最终走向成熟。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5. 《青囊奥语》坤壬乙“巨门”“文曲”小考
刘轶
上海视觉    2018, 0 (1): 31-35.  
摘要290)   HTML14)    PDF (1943KB)(1130)   

题为杨筠松所著《青囊奥语》首句,今流传“坤壬乙巨门从头出”、“坤壬乙文曲从头出”和“坤壬乙廉巨从头出”三种版本。有关学人对此已经争执多年,但囿于门户之争,乏见全面客观的考察。通过对相关文献的分析,可以发现今天流行的两个观点:蒋大鸿篡改说、张受祺篡改说,皆不可全信。较为肯定的是在明末和康乾之时,“文曲”“巨门”同时见于当时著作,但以“文曲”较多。蒋大鸿使用“巨门”以及《四库全书》本引用“巨门”之后,“巨门”的影响力逐步扩散,导致今日用“巨门”兼向挨星法较多。“廉巨”除端木国瑚用过之外,其余少见。《奥语》“坤壬乙”一诀因“文曲”“巨门”的不确定性,其解读方式显得更加复杂多元。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6. 浅析是枝裕和电影中的日式家庭美学 1
谈天瑶
上海视觉    2018, 0 (2): 19-23.  
摘要83)   HTML15)    PDF (936KB)(1093)   

本文从日本文化中家庭观念的历史与由来、家庭观在文学与电影中的体现入手,将日本导演是枝裕和的代表性作品《无人知晓》《步履不停》《如父如子》《海街日记》等纳入此分析视野中。文章试图剖析是枝裕和如何运用独特的电影美学来阐释和描绘“家庭主题”,关注“个体生命”,并且深入分析两个方面:其一,在导演自成一体的美学语境下,作品在镜头语言、叙事结构、道具和场景等方面的表达;其二,从人物关系、人物身份、人物视角等方面来表现、传递重要的家庭“人物塑造”。最后,也由此延伸了关于是枝裕和对于日本电影产生的影响。本文试图通过对是枝裕和电影美学风格的创作探讨来整体观想、了解亚洲电影文化中的“家庭美学”,并由此启示中国电影中家庭电影类型的创作。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7. 《白蛇:缘起》道家意象的叙事功能与通俗表达
宫海婷
上海视觉    2021, 0 (1): 73-79.  
摘要0)   HTML462)    PDF (2378KB)(971)   

动画电影《白蛇:缘起》改编自中国四大民间故事《白蛇传》,崭新的叙事以其清新优雅的审美风格受到广泛好评。“意象”的概念起源于先秦哲学,在六朝以后成为中国诗学和其他艺术领域的重要理论范畴。在这个影片中包含道家文化意蕴的意象被称为“道家文化意象”。与西方经典结构主义的叙事剖析不同,本文通过考察影片中道家文化意象的叙事功能,认为源自中国古典诗歌与小说的意象叙事可以建构独具特色的中国叙事格局,表达中国当代大众媒介对传统道家思想的通俗认识。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8. 现代建筑美学中的“语言学转向”
后盾
上海视觉    2018, 0 (2): 33-37.  
摘要106)   HTML4)    PDF (924KB)(936)   

在20世纪中叶开始的针对现代建筑的批判、反思以及之后的辩护浪潮中,建筑界借鉴了大量来自语言学的概念和理论,讨论建筑语言是否具备交流性,这与当时西方哲学界开展的“语言学转向”相得益彰。后现代建筑师认可建筑是一种具备交流性的语言,但是应该在语用学还是语义学层面关注建筑对信息的传达,不同建筑师之间有所分歧。某些解构主义建筑师则否认现代建筑的交流性,并由此创造出破碎的建筑形式以契合“解构”的主题。哈贝马斯则认为现代建筑的危机在于现代社会自身,只有通过用交往理性替代了工具理性,避免生活世界被社会系统所控制,才能从根本上改变现代建筑表里不一的问题,体现了高人一等的视野。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9. 国有基层博物馆文物保护修复工作的困境与对策——以台州地区博物馆为例
滕雪慧
上海视觉    2021, 0 (2): 123-128.  
摘要0)   HTML14)    PDF (3057KB)(935)   

国有基层博物馆的文物长期以来保存于自然状况下,受环境影响大,保存状况堪忧。 基层博物馆在文物保护修复工作中面临的困难主要集中在资金、人才、制度三个方面。基层博物馆应调动自身积极性,主动争取地方政府资金支持,尽可能改善文物保存环境,根据馆藏情况有针对性地建设馆内文物修复室,开创文物修复工作新局面。文物主管部门应为基层博物馆提供更多文物修复培训机会。在国家层面,应出台文物修复师资质的等级评定办法,促进文物修复人才的培养,并进一步规范文物修复项目招标市场,开拓馆藏文物修复新途径。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0. 胶粘瓷器再修复中的拆分方法初研究
潘坤容
上海视觉    2019, 0 (2): 102-107.  
摘要184)   HTML940)    PDF (1627KB)(921)   

在瓷器修复工作中,当被胶粘旧修过的瓷器需要再修复时,有关“拆分”的讨论则必不可少。本文通过总结分析上海视觉艺术学院文修专业教学实践案例,详尽地描述拆分的整个过程,并着重讨论了拆分的必要性、拆分步骤规范性、拆分方法对瓷器的影响,期盼能为同类型瓷器的修复工作带来一些思路。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1. 传统心性文化与现代艺术教育——以“经典导读”为中心的教学探索与实践
李明
上海视觉    2019, 0 (2): 51-57.  
摘要169)   HTML39)    PDF (2822KB)(903)   

在中国传统心性文化中,艺术是表达人对生活、生命体验的一种感觉方式,是心性之学,非形式之学;艺术家的心性修养,是艺术之第一要义。游艺修心辩证统一、体用不二。传统心性文化渗透的艺术教育智慧,将心性涵养、人格完善作为大学之道,对现代艺术教育不无启发。在传统心性文化烛照下,现代艺术教育当反思其功能、意义与价值。艺术教育应将通识与专业打通,二者兼顾,寻找平衡点和结合点,形成现代专业艺术教育和人文通识教育的良性互动、互补。以“经典导读”课程教学为中心,上海视觉艺术学院基础教育学院在人文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的探索中,取得了一些有益经验。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2. 对陶寺文化彩陶盘之中的中华龙图腾再探
李利鹏
上海视觉    2019, 0 (2): 41-45.  
摘要141)   HTML325)    PDF (4047KB)(870)   

本文借以图像学的研究方法,结合我国的民间传说、考古学、西方神秘动物学的材料和文献,深入探讨陶寺文化彩陶盘之中所描绘的生灵究竟为何物。这将为中华龙图腾的起源答案提供一个新的可能性。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3. 在设计教学中如何提升学生的创意思维
张卫伟
上海视觉    2019, 0 (2): 46-50.  
摘要146)   HTML49)    PDF (1019KB)(870)   

随着来中国经济的迅猛发展,对设计及设计教育提出了新的更高层次要求。中国设计教育经过近20~30年的快速发展,已初步构建自己的框架,但在一些具体内容上尚需提升。本人结合自己的经历,从系统的角度对教学中如何提升学生创意思维做了简单梳理,提出些个人的拙见,抛砖引玉,以期该领域有更多真知灼见。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4. 体验式设计 Design Thinking之精髓——SIVA-斯坦福教学创新实践
金·雅各布森,邹一了,陆燕
上海视觉    2018, 0 (2): 98-104.  
摘要190)   HTML10)    PDF (2886KB)(870)   

通过在艺术设计类专业学生的设计思维的教学创新实践,从课程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成果四个方面探究创造性思维课程的教学设计,在团队协作和学科融合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应用能力。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5. 《艺术家的材料及其在绘画中的应用》版本演绎及影响
姚尔畅
上海视觉    2021, 0 (2): 1-4.  
摘要0)   HTML656)    PDF (2460KB)(868)   

《艺术家的材料及其在绘画中的应用》一书是德国绘画材料与技法研究学者马克斯·多奈尔的重要著作,自1921年首次问世以来已历时百年。上世纪90年代该书的中文版出版并多次再版,在国内油画材料技法研究和教学中发挥了较大作用,对油画修复理论和实践也有一定影响。本文探讨了该书的主要内容以及其版本源流,可从一个侧面了解西方绘画材料技法研究的发展。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6. 成品物件在装置艺术创作中的研究和实践
陈杰
上海视觉    2019, 0 (2): 115-119.  
摘要110)   HTML934)    PDF (2646KB)(851)   

当下的艺术,多元化和个性化成为了特征。笔者试图在自身的创作中探索不同材质的表现力,利用成品物件——柜子和最简练的榫卯造型相结合,借用装置艺术的观念和形式,以此来打破原物件本身的形式感、价值观,消除人们对材料本身认识的局限,寻求记忆的温度,并希望通过自己的创作能引起人们对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关注。同时笔者也阐述了艺术创作中所碰到的问题和对装置艺术的理解。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7. 数字技术在雕塑创作中的应用
曹景宇
上海视觉    2018, 0 (2): 114-119.  
摘要131)   HTML7)    PDF (1650KB)(848)   

新技术的应用给艺术作品的创作方式带来巨大的转变。以雕塑创作的设计过程为例,数字技术的应用已经渗透到每一个步骤之中,从草图开始,电脑平面效果图代替传统手绘, 3D打印代替传统手工制作,虚拟数字技术的进步改变了创作的过程。本文主要介绍雕塑创作的设计过程中通过数字技术的应用,创作工具和方式发生了巨大的改变,虚拟与真实交替融合。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8. 上海—伦敦传统手工艺与城市文化品牌表达比较研究
陈巧山,孟颖
上海视觉    2019, 0 (2): 77-83.  
摘要208)   HTML33)    PDF (2900KB)(839)   

一个区域的文化遗产是建立在具有鲜明特色的地方历史文化之上的,同时,也是区域文化品牌表达的重要内容。上海和伦敦是两个同样在近现代工业化语境下发展起来的城市,本文通过对两者传统手工艺在城市文化表达方面的历史回顾与当代文化遗产保护战略下传统手工艺生态及现状的观察、比较,阐释了传统手工艺作为文化遗产的组成部分,是一个城市的文化底色,也是城市文化传承与品牌化表达方式之一,并推动城市的创新创业与消费活力,令经济和社会受益。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9. 转印媒介艺术的跨界表现形态探究
权弘毅
上海视觉    2019, 0 (2): 31-35.  
摘要124)   HTML41)    PDF (2961KB)(827)   

当一个习惯性思维和视觉经验满足不了当前艺术发展趋势时,对这些艺术方式往往会提出种种质疑,并寻求新的表达方式。转印媒介艺术是在当前文化转型和新的艺术语境下,对原有版画艺术的形式进行的新的表述。本文从另一种视角探讨转印媒介艺术创作的多边思维以及表现形态。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0. 中华美学精神的时空维度透视
潘端伟
上海视觉    2018, 0 (2): 38-43.  
摘要82)   HTML4)    PDF (1086KB)(826)   

中华民族在特定的生活环境和生产方式中形成其特定的时空观。而这种时空观形成的过程,也是先民们对宇宙自然审美化的过程,充分体现了中华美学的精神。中华美学精神具有时间带动空间、时空圆融一体的特点。同时中华美学又在对时空超越的过程中,实现生命的超脱和自由。学习中华美学要扎根于中华历史文化和日常生活。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1. 产品设计中的用户调研——对武藏野美术大学产品设计教学的思考
王了一
上海视觉    2019, 0 (1): 93-96.  
摘要200)   HTML26)    PDF (3028KB)(821)   

以上海视觉艺术学院视觉—德稻设计学院暑期国际工作坊为实例,记录并分析日本武藏野美术大学产品设计用户研究法的教学和应用,发现此方法论的有效性和创新性。一般艺术类出身的产品设计初学者会惯性地把艺术设计当作一个相对更加感性的学科,所以在用户研究的过程中通常无法放下自我的主观认知。但是实际上,不管是商业性还是学术性的设计对于用户的需求的分析都是基于一个比较高维度的理性思考。传统的同类课程中虽然同样强调理性思考,但没有相对应的具体实践方法,课程逻辑比较模糊。所以本文对此方法论的价值进行重点描述和分析。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2. “视觉+”时代摄影专业的机遇和挑战
汤炯铭,丁力
上海视觉    2018, 0 (2): 69-74.  
摘要219)   HTML16)    PDF (1818KB)(811)   

在视觉文化的时代,摄影不仅仅是一门学科,一门技艺,它作为视觉文化时代的一种独特的语言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视觉冲击,唤回记忆,摄影的最终本质就是记录,它忠实地记录下人眼看到的事物,同时也记录下普通人忽略的、不易察觉的光和影。上海视觉艺术学院摄影专业的师生、长宁区影协的摄影家利用摄影的记录性来表达自己对待社会热点、科技发展的思考和关注,为城市文化建设注入新的活力。本文通过梳理摄影的发展、介绍摄影的记录性的特点,结合校地合作项目来阐述当今摄影学科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3. 创新务实,以文化自信创建一流的文化产业研究所
俞璟璐
上海视觉    2018, 0 (2): 51-56.  
摘要103)   HTML5)    PDF (943KB)(808)   

上海视觉艺术学院十余年的创新型教育改革是创建一流的文化产业研究所的支撑基础。文化产业研究所应坚持我校的创新务实的开拓精神,致力于有关人才培养,文化传承与文化产业等方面的调研和理论研究,建议着力于文化传播、原创力、文化语境和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课题,尽快建立具有自身特色的学术高地,发挥其在文产领域学术研究引领的影响力。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4. 申遗后的温州鼓词——基于政府、市场、社会的视角
文君, 朱耀
上海视觉    2019, 0 (1): 38-42.  
摘要137)   HTML25)    PDF (1462KB)(808)   

本文首先对温州鼓词的历史脉络、演出形式、审美特征等方面做简要梳理,然后重点分析温州鼓词成功列入国家级非遗名录后,政府、市场、社会对其传承保护所发挥的作用,并探讨非遗保护政策所不能解决的困境。
(① 本文为文化创意产业管理学院2017届毕业生的优秀毕业论文修改。)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5. 论“间离效果”理论中演员的共鸣与反共鸣
刘启晖
上海视觉    2021, 0 (2): 56-61.  
摘要0)   HTML14)    PDF (1404KB)(804)   

布莱希特在叙事体戏剧理论中提出“间离效果”,以此反对亚里士多德式戏剧中的共鸣,这似乎已是一个固有的说法。对于“间离效果”能否做到真正反共鸣的争议很多,然而这样的争议忽略了一个客观基础,即布莱希特并不是只“间离”,不“共鸣”的。在叙事体戏剧理论中,布莱希特面对“共鸣”和“间离”这对矛盾显得灵活和多面。本文抓住布莱希特本人着重讨论的“演员”这个板块,理清布莱希特关于演出排练中演员共鸣问题的完整态度。在理论提出和实践过程中,布莱希特最终是想要在间离和共鸣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这个平衡点因当时戏剧的现状发生倾斜,而更显示出布莱希特主张间离的那一面。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6. 基于CMF的非遗工艺美术类技艺的传承创新及开发
皇甫丽君
上海视觉    2019, 0 (2): 96-101.  
摘要155)   HTML50)    PDF (3276KB)(797)   

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对我国非遗的传承、融合与创新是我国树立文化自信的重要举措。随着时代的发展,一些传统工艺美术不复往日辉煌,通过科学的方式将其记录下来,是对其进行保护的手段之一。对非遗工艺美术来说,通过对其色彩—材料—表面处理进行分析解构,并数字化记录下来,不但能实现对其视觉特性进行保护,更重要的是,这些元素也可以作为设计灵感,启发新一代非遗传承人的艺术创作,或通过更多业界人士在功能性文化创意产品开发过程中,实现与现代生活的融合,起到对非遗工艺美术类技艺更广泛的宣传效果。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7. 学术高度与教学宽度的务实融合——新加坡南洋艺术学院“AWP”教学模式的解读与分析
潘端伟
上海视觉    2019, 0 (2): 84-89.  
摘要146)   HTML29)    PDF (1681KB)(793)   

新加坡南洋艺术学院“Academy-Wide Project”,由校教务署和东南亚艺术研究院共同主持、统筹。它要求全校院系各专业共同参与,选取东南亚区域一特色文化遗产为研修对象和创作背景,并在创作成果中表现出来。该项目形成了一套完备的教学模式,从宗旨、策略、目标,到课程设计、成果展现,系统条理,步骤清晰。该模式具有资源整合性、学术贯穿性、定位务实性特点。“Academy-Wide Project”无论从方法论还是本体论意义上均具有借鉴价值。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8. 马克·路弗 1 性灵一瞥
陈姿宁
上海视觉    2018, 0 (2): 12-16.  
摘要154)   HTML12)    PDF (2078KB)(791)   

本文呈现艺术历史学家沃尔特·洛考,对艺术家马克·路弗教授在德国玛利安·海勒画廊的展览中所展出的精致、几近古迹遗物的作品所做的评论,同时描述并评论路弗在中国的两件装置艺术“性灵”,接着以路弗访谈选录,呈现艺术家对于艺术创作及教学理念、个人史、美学、当代陶瓷艺术和陶瓷艺术市场的想法。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9. 《林泉高致》中的“可游可居”之境
茹媛
上海视觉    2021, 0 (2): 19-23.  
摘要0)   HTML19)    PDF (2544KB)(783)   

郭熙在《林泉高致》中明确提出了山水具有“可游可居”的功能,“可游可居”实则是人与自然的亲和关系,实现“可游可居”功能的主体是人,人在观照山水或山水画的过程中,满足了自己的审美需求,实现了自己的精神追求,从而产生流连忘返之感。所以“可游可居”的山水功能观实则是一种人文精神的体现。而探索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主题,贯穿了整个中国山水画史,在各个时期均有不同但又有相对一致的体现。本文从中国山水画史绘画实践中的“可游可居”和美学思想中的“可游可居”两个方面入手,来论述《林泉高致》中“可游可居”的美学内涵。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0. 宾夕法尼亚大学创业教育生态系统的建构实践
张常勇,郭梦娇
上海视觉    2018, 0 (2): 84-90.  
摘要113)   HTML3)    PDF (996KB)(775)   

创业教育日益成为高等教育的重要内容。本文从分析沃顿商学院和工程与应用科学学院创业教育课程设置入手,系统考察宾夕法尼亚大学对接社会创业资源,以校内创业教育生态系统为主,建构高校创业生态系统的实践,并对其特征与效果进行反思。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1. 中国当代艺术中的“新富”形象
苏文
上海视觉    2019, 0 (2): 7-11.  
摘要154)   HTML1277)    PDF (3670KB)(773)   

改革开放以来“新富”阶层在中国社会的兴起,引发了人们对这一社会现象的关注和思考。20世纪90年代中期之后,这一形象开始大量出现在中国当代艺术的表述当中。本文试图通过对“新富”形象在“艳俗艺术”和“经济精英”两种艺术塑造中的对比和分析,来阐述当代艺术家对“新富”这一形象的形式表达,以及艺术家传递出来的对这一社会群体的思考,还有艺术家在这个过程中所表露出的自我身份认知。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2. 美术专业出版社图书采访策略研究
房宝金
上海视觉    2018, 0 (1): 51-56.  
摘要114)   HTML7)    PDF (1195KB)(773)   

美术专业出版社是我国出版行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相关艺术院校图书馆图书采访(也称之为馆配)的一个重要渠道。本文依据历年统计数据及相关公开资料,介绍美术类出版社的概况、分析此类出版社的特点;结合上海视觉艺术学院馆藏建设与采访实践,分析了美术专业出版社在图书馆馆配中遇到的问题,并就如何加强“馆、社、商”合作交流、提高该类图书采访质量提出了建议。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3. 美国艺术教育的特色及启示
刘侃,孟祥令
上海视觉    2019, 0 (1): 87-92.  
摘要266)   HTML14)    PDF (5958KB)(772)   

艺术教育在美国基础教育中占有重要地位,美国的基础艺术教育具有高度的系统性。高质量、高覆盖的艺术教育为培养高素质人才奠定良好的基础,而重视艺术教育的通识教育,已经成为美国大学的核心教育理念。同时艺术教育也成为美国培养创新思维的重要手段。本文通过在美国的实地观察调研,分析美国艺术教育在基础教育以及高等教育中的特点,阐述艺术教育对高素质人才培养的重要性,希望对我国的艺术教育有所启发。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4. 浅析元代人物戏狮纹玉带板的图像内涵——以故宫博物院藏品为例
李玥
上海视觉    2021, 0 (1): 63-65.  
摘要0)   HTML453)    PDF (1221KB)(767)   

人物戏狮纹自宋代始用于官员的带銙之上,并时兴于元、明两朝。人物戏狮纹玉带板被用作皇帝和官僚贵族佩饰,不仅是等级和地位的象征,也是元朝国力和宗主国地位的反映。本文试对故宫博物院所藏元代人物戏狮纹玉带板的图像内涵进行解读,从中分析元人的治玉思想。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5. 美国通识教育的探索历程与启示
魏志强
上海视觉    2018, 0 (2): 63-68.  
摘要199)   HTML19)    PDF (932KB)(763)   

发端于英国兴起于美国的通识教育,不论是从教育理念,还是从教育实践看,都是美国高等教育课程改革一条不可忽视的脉络。伴随着社会经济需求、思想观念发展所不断调整的人才培养目标,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在高等教育课程设置中的地位随着时代变换此消彼长,相伴发展。从最初的博雅教育到自由选修,从分类选修和通识核心课程,再到当前的各种改革,通识教育的美国高校课程改革历程对我国正在推进的通识教育有一定的启发价值。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6. 敦煌工匠与敦煌石窟
马德
上海视觉    2018, 0 (1): 25-30.  
摘要226)   HTML12)    PDF (4447KB)(762)   

敦煌工匠是敦煌石窟的千年营造群体,也是敦煌文化的创造者群体。敦煌工匠们在古代属于社会底层的手工业劳动者,生活贫困,地位低下,但他们都是创造了代表世界人类古代文明的敦煌历史文化的巨匠大师!敦煌石窟体现者中国古代工匠们海纳百川的包容精神、无私无畏的奉献精神与聪明智慧的创造精神,更是属于全人类的宝贵财富。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7. 潜心开掘文化产业品牌价值,有效传播标志性品牌影响力
潘新华
上海视觉    2019, 0 (1): 1-10.  
摘要172)   HTML105)    PDF (3504KB)(752)   

文化,对于城市发展而言,是基石,是容器,更是灵魂。全力打响“上海文化”品牌,加快建成国际文化大都市,离不开文化产业项目的持续推进和完善优化。本文通过有关文件政策研读、主要媒体报道分析、海外“他山之石”与身边“新枝绿叶”的思考观察,重点围绕文化产业品牌的定位与聚焦、愿景与政策、现实与变化、瓶颈与对策、建议与突破五个方面,提出应进一步培育提炼其鲜明独特的核心价值理念,潜心开掘文化产业品牌价值,有效传播标志性品牌影响力。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8. 文化为体,经管为用——对以上海视觉艺术学院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建设为例
吴春集
上海视觉    2018, 0 (1): 65-69.  
摘要126)   HTML15)    PDF (2332KB)(747)   

本文根据我国文化产业专业建设的现状和存在问题,以上海视觉艺术学院的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十几年的建设和探索为例,建立“大文产”学科理论框架,形成“文化为体、经管为用,部门产业是工具,人文价值是根本”的学科共识;推进文化产业经典案例库建设;以案例和项目制教学为核心的配套体系建设;对文化产业学科的“鲶鱼”属性的充分认识;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造精神和创业能力等,解析“文化为体,经管为用”的价值所在。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9. 戏剧性音乐剧中木偶角色的塑造——以《狮子王》“娜娜”为例
李炜铃
上海视觉    2019, 0 (1): 111-115.  
摘要193)   HTML34)    PDF (2341KB)(738)   

音乐剧是一种以戏剧为框架,音乐为灵魂,舞蹈为主要表现手段的表演形式,它是用音乐来演绎故事的一种类型。音乐剧大致分为两种类型:一是戏剧类音乐剧;二是歌舞类音乐剧。近年来,中国音乐剧市场蓬勃发展,2016年6月14日,音乐剧《狮子王》中文版在上海迪士尼度假区华特迪士尼大剧院举行了全球首演,本人作为《狮子王》中文版娜娜的扮演者,经过与总导演Julie Taymor等主创团队3个月多的排练工作,受益匪浅。此篇论文将结合本人在《狮子王》剧组学习并出演255场的实践经验,从声台形表和木偶操作方面浅析“娜娜”这一角色塑造,并简单介绍不同种类木偶的操控练习,从木偶表演的角度出发,希望能对戏剧类音乐剧表演训练有所补充。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40. 写生写意写精神——陈志宏中国画和书法艺术评述
李炳刚
上海视觉    2021, 0 (2): 11-18.  
摘要0)   HTML605)    PDF (4184KB)(720)   

上海书画院画师陈志宏主攻花鸟、山水等中国画和书法创作,追求“写生写意写精神”,赋予草木花鸟生命,给中国画注入了新的元素,同时创造了激越痛快、隽永洒脱的书法风格。本文以陈志宏中国画和书法艺术成就为切入点,探讨陈志宏书画的艺术形成、艺术风格、艺术价值及社会影响。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