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期目录 过刊浏览 引用排行 下载排行
理论研究
光艺术既能丰富视觉,有时又会使视觉迷失。本文将特瑞尔的光艺术置入后现代的语境之中,从多学科角度探寻其诸多“光场”在呈现和感知方式上与后现代“迷茫幻游”征候间的共情。文章将这些光设计中所涉技术和目的提炼为“场域屏蔽”“视觉聚焦”“感知失焦”三个层面,并以此阐明特瑞尔始终宣谕的“先抑后扬”和“大道至简”的东方哲思,进而从另一种角度洞察其沉浸与慢赏体验背后所隐含对心灵的自省和疗愈。
山水图画衍生自地理勘测和舆图绘制,其功能属地图的分流,呈现出游移山水、“铺展”构图、山水形貌的测绘特质。其特质由多点勘测、“区间”图式、山水图例逐步演化而来,并在魏晋游赏山水的需求下发生艺术性转变,进而在唐宋及其后逐步融于山水画论中,成为山水画的绘制诀窍、技法、主题等。由舆图勘绘到山水图画的转变,在已有地图学与艺术学的交叉研究积淀下再现端倪,进一步的考究也成为可能,依此能厘清舆图勘绘与山水图画的源流关系,剖析舆图勘绘技法转为山水图画勘绘特质的要素,以明晰山水画论、画题等中的勘绘属性,进而证实舆图勘绘到山水图画的艺术性蜕变过程。
在英国汉学家柯律格(Craig Clunas)近二十年来的艺术史研究中,对物质文化的关注构成了其研究的特色。柯氏关注物的多样性知识,“物”的内部生成了多重知识形态,既形成多样性的知识隐喻,又顺藤摸至外部的“一”这样的非美学因素,从而实现了内外知识的再分配。此外,外部又深掘了内部,让内部的多样性知识得以强化。尽管其论证中存在着逻辑松、结构弱等问题,但瑕不掩瑜。其内外联动的新启示便是,物的感性与知识的感性是交互的,物的内外不断往返正是物、知识与感性的不断往返。
NFT技术为数字艺术的价值通证提供了一个新的解决路径,并催生NFT数字艺术的诞生。本文以现实实践为研究坐标,提出NFT数字艺术显现出“数字确权”和“数字藏品”的属性,并逐渐扩展场景应用,在技术更迭的基础上串联起生态链,助推多样化的生态环境。同时,NFT数字艺术尚处于发展阶段,亟待完善的体系和法律,以推动NFT数字艺术市场在合理、合规、合法的前提下健康、繁荣发展。
近十年来,在建设国际文化大都市、打造有世界影响力的文化品牌的背景下,上海在打造音乐原创力、拓展音乐市场、推动音乐理论建构、培养音乐人才等领域取得了不俗的成就。在此过程中,上海一方面坚持上海音乐领域原有的特色,一方面不断在美学意蕴、新科技融合、人才培养等方面进行创新探索,形成了在音乐领域守正创新与融合互动并行发展的特色道路。在未来的发展进程中,上海可在具有上海标识的音乐共同体建设、具有上海特色的音乐理论体系和人才培养模式、具有上海温度的音乐新空间等方面做出独树一帜的探索和贡献。
中国意象的塑造与传递在传统诗歌中既需要作者的构思与创造,也需要听者的理解与想象。本研究将文学研究中常见的格式塔意象概念置于时尚设计的领域,探讨中国风格女装设计的意象建构要点,通过西方“中国风”与中国风格女装设计案例分析对比,发现中国风格女装设计的格式塔意象建构需要“设计师—作品—观众”三者相辅相成,既要关注设计师本人的立意与构思是否以“自我”的理解忠于中国文化,也要在作品创作细节上关注“神似”而非“形似”,更要考量观众与作品之间的“心物场”联结,而这种中国意象的传递则需要依赖审美教育与文化传播。
教学探索
提高教师教学投入水平对建强应用型本科院校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来自31个省份的3047位应用型本科院校教师(含840 位艺术类院校教师)为对象的调查研究发现,应用型本科院校教师整体教学投入水平较高,不同职称、不同教龄、不同性别、不同学校性质的应用型本科院校教师教学投入水平存在显著差异。通过文献分析和问卷调查探究应用型本科院校教师教学投入影响因素,发现来自外部环境的政策制度、教学压力和科研压力、教学资源以及教师个体特征、教师自身心理变量等个体内部因素是影响教师教学投入的主要因素。基于上述分析,从优化政策制度、均衡工作要求、改善教学资源、完善角色认知、提升职业认同五方面提出教师教学投入水平的提升路径。
在纸质文物保护课程中,实验课程占相当大的一部分,而大多实验内容较为依赖于线下的实验仪器,因此将线下实验转变为在线教学具有一定的挑战性。同时,以课程思政为导向的纸质文物保护实验类课程,将思想政治贯穿于专业技能课程。通过确定教学目标,优化教学内容,构建与运用在线资源,设计线上教学活动,制定在线评价方案构成教学设计。以课前任务驱动与问题引导,课堂理论指导与实践活动,课后作业与反思三大阶段实现教学闭环,达到立德树人的思政教育目标。
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对于服装图案设计有着深远影响,新技术的运用带来服装图案设计效率的大幅提升,同时也使得服装的审美倾向更加的多元化。计算机技术的运用减小了图案设计的地域性差异、阶层差异和性别差异,同时也缩小了图案设计师由于个人的手绘能力差距带来的最终效果差距,使得图案设计从画师的手工绘制逐渐走向数字设计的机械性复制。随着计算机动作技术的引入,现代服装面料图案设计过程中更多渗透着人类科学技术进步的成果,计算机技术在服装面料图案设计审美及功能上正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对服装面料图案设计与计算机技术的研究不同于通常意义上图案设计制作的研究,是对服装面料图案制作流程的简化的研究,是创作表现及技术发展互为契合发展的揭示与分析。
艺术批评
恩斯特·布洛赫是20世纪富有原创性的哲学家与马克思主义者,他的理论思想为20世纪马克思主义哲学提供了新的语域与方向。其中,他的“乌托邦”理论不仅在哲学、政治等领域产生了深刻影响,同时也被广泛应用于文艺领域,特别是对20世纪马克思主义文艺起到了启发和指导作用。本文以新疆十七年时期电影为分析对象,通过布洛赫“乌托邦”理论中人道主义的本质、“希望哲学”的表述和具体乌托邦的建构三个方面来对其进行论述。
徐悲鸿受到新文化运动以来的现代思想影响,其“艺术革命”之路具有鲜明的“历史性”与“过渡性”。从传统的眼光来看,徐悲鸿力图借助中国传统的“英雄豪侠”精神对现实进行革命,并将“英雄”作为崇高精神赋予最广大意义上的人民;而从现代性的角度出发,徐悲鸿学习西方古典艺术,借助写实主义的方法改良中国画。本文立足于徐悲鸿由传统向现代转型所面对的诸多矛盾,明确其艺术的现实根源,以及英雄与人民的革命立场,将助益于阐释徐悲鸿作为现代中国知识分子的多重思想面向与历史价值。
在视频化浪潮的大背景下,观看智能手机成为一种全民行为。人们通过观看智能手机不仅能够获取信息,还开创了一种新的观看方式——互视。智能手机的互视与电影的凝视、电视的扫视有着鲜明区别,它不仅有着全新的外在观看行为,还深刻改变了个体的内在观看习性。研究发现,互视一方面有助于分享习性的养成,另一方面极力排斥思考的有效介入,最终养成了一种无耐力的观看习性。
在弗里达经典研究的基础上,本文基于民族主义的新研究视角,首先对弗里达民族视野形成的原因进行剖析,其次梳理她民族叙事探索实践中经历初创、混合和成熟三个阶段而逐步形成的墨西哥民族视觉形象。最后对她绘画中独具民族特质的视觉语汇的渗透及呈现方式进行探讨,分别是对阿兹特克雕塑的借用、通过特旺纳民族服饰实现身份强调、“前哥伦布”时代生命综合体的表现,以及运用墨西哥许愿画的传统形式来建构现代民族视觉形象。
艺术实践
本文以1998年至2020年CSSCI数据库收录的期刊论文为样本,运用CiteSpace对中国文化产业研究进行可视化分析,文献共被引分析表明,文化产业研究的知识基础以产业发展为主线,主要集中在基础概念、竞争能力、空间集聚、发展效应及影响因素等方面;关键词检测分析表明,主题演化大致经历了文化经济、文化产业发展、文化产业影响因素及空间载体和政策平台四个阶段,后期的研究热点为“融合”“DEA模型”“空间集聚”“民族文化”“一带一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互联网+”等;文献共被引分析对应的研究进展指向为空间集聚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技术效率提升;关键词聚类的发展趋势表明,“高质量发展”“互联网”“数字创意产业”和“文旅融合”是研究者较为关注的主题,而“区块链”“数字经济”以及乡村振兴等,自2015年起成为文化产业研究的热点。
文旅艺术项目与独立艺术创作相比,具有更加复杂的集成管理需求,要求不同艺术形式围绕统一的故事主题展开,并确保风格、叙事及情感表达上的协调统一。集成项目交付(IPD)作为一种创新的项目管理模式,强调跨学科合作、风险共担与收益共享,特别适用于文旅艺术项目管理。本文通过分析文旅艺术项目的特点,探讨了IPD模式在项目中的应用,结合灵山梵宫修缮工程的实际案例,论述了IPD在文旅艺术项目中的集成组织、流程整合和信息共享机制,展现了IPD模式在提升项目管理效率、艺术表现力和文化传承方面的巨大潜力。未来,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IPD模式在文旅艺术项目中的应用将更加广泛,为文旅项目的高质量交付提供新的路径与保障。
在公共设施设计中,设计师常面临因人群需求的动态变化和时间推进带来的各项设计挑战。本研究旨在探讨如何应对公交车亭设计中人群需求的动态变化,特别是在时间维度上的规律性。通过分析公交车亭空间内的使用情况,发现不同时间段内用户对功能的需求存在显著差异。基于“公共空间有机秩序的时间分层段现象”,本文对其设计要素进行梳理,并结合宏观、中观与微观三个层次的一体化设计策略,探索人、时间与空间三者在公交车亭中的动态平衡。研究结果表明,通过优化车亭的出入口布局、增强季节性调节功能、合理配置内部设施,并借助智能技术实现自动调节,可以有效提升公交车亭的适应性、舒适性和功能性,并为公交车亭的有机秩序化设计及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
数字孪生技术在陶瓷遗产保护与传承中具有独特的优势与潜力。针对古窑遗址研究不足、传统工艺传承困难和文物修护效率低下等问题,首先,借助数字孪生技术能够实现全要素数字化构建与实时监控,可以实现古窑遗址的数字化保护;其次,通过虚实共生的场景教学促进传统制瓷技艺的有效传承,进行传统工艺的场景化守护;最后,利用数字模型提升修复效率,进行精准修护,达到陶瓷文物的虚拟化修护。数字孪生技术在丰富陶瓷遗产保护理论和方法的同时,在应用上具备显著的可行性,为推动陶瓷文化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新思路。
在瓷器修复工作中,会遇到被锔补过的瓷器需要再修复的情况。针对这种特定瓷器的修复,本文通过案例分析,从锔瓷技艺、锔补痕迹去留评估、再修复时的建议三个方面提出思考,期盼能为同类型瓷器的修复工作提供一些思路。
新锐观点
马可·卡拉乔洛通过虚构人物探索读者是如何将意识归在人物身上,继而生成人物意识,这源于他意识到此前的研究未能真正揭示读者为何以及如何将意识归在虚构人物身上,并由此生成虚构人物的意识。卡拉乔洛据此建构意识生成论:首先,意识生成的基础是意识归因,意识归因是意识生成的必要条件;其次,意识生成有其诱因,诱因是作者使用的文本提示和叙事技巧,小到词汇的挑选,大到整个文本的设计;最后,意识生成得益于读者具有心智模拟的能力,也就是读者能将自己在真实生活中移情于他人的能力运用到阅读中,将自身的情感体验投射至人物身上。卡拉乔洛的意识生成论立足真实读者,基于读者反应,围绕虚构人物的意识展开,将认知前景化,是他认知叙事学研究道路上一次有益的理论建构和实践操作。
青春崇拜,一定程度上贯穿了文艺作品青春叙事的发展,电影创作亦复如是。但是过度的青春崇拜反而造成了青春的“悬浮”,走向了青春崇拜的反面。这种悬浮式青春叙事的逻辑在于,一方面过度美化青春时期的美好,另一方面又过度污名化成人世界,青春就这样被悬浮于过去和未来的时间维度之上,由此造成了对青年主体的单一化和扁平化表达。新时代以来,国产电影的青春叙事试图将青年群体“嵌入”到社会关系中,以此来克服悬浮式青春叙事的困境,其构成逻辑在于主我与客我的和解、父辈与子辈的对话,以及青年群体与宏观社会和历史脉络的勾连,这为青年群体找寻真我提供了路径参考。针对国产电影的青春叙事,本文认为应该正确认识青春崇拜现象,积极引导青年群体对真我的找寻。
电影和咖啡馆都是伴随西洋殖民而来的舶来之物。两者结合之下,咖啡馆成为早期上海电影中的一道独特的景观。而这一景观背后蕴含的地理想象是多重的,交织着彼时电影创作者对异域文化既向往又批判的双重话语。与此同时,咖啡馆作为早期上海电影中的重要都市景观,在媒介的反复书写中成为上海无可替代的城市公共空间,并以一种隐性的方式参与和影响着上海的地方感建构。
本文试图重审两部经典美国科幻电影的元宇宙想象及其限度。《头号玩家》与《失控玩家》通过其独特的叙事手法和视觉效果,成功地呈现了元宇宙的想象力。从个性来看,《头号玩家》的元宇宙想象基于人类世的环境危机,部分反映了赛博朋克语境下资本主义尖锐的社会矛盾;《失控玩家》则简化了人类世的环境问题,运用意识形态腹语术塑造出虚拟现实的神话,二元对立的赛博朋克反抗姿态只是一个空洞的能指。从共性来看,两部电影都有意识地昭示并反思数码资本主义语境下数字劳动“娱乐至死”的征候。最后,电影都以“异托邦”的奇观与有限度地“回归现实”,呈现人道主义的神话,来对矛盾进行想象性解决。基于此,本文试图提出电影应当如何表现“元宇宙”的思考。
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虚拟数字人流派是中国虚拟数字人行业回避不了的话题。如何回答这一问题,不仅关系到虚拟数字人的“中国制造”能否在国际出圈,也关系到中国虚拟形象所体现的文化自信和审美自信。目前全球虚拟数字人领域形成了欧美流派、日韩流派、南美和南亚流派。国内业界也为建构中国风格的虚拟数字人进行了积极探索,取得了若干积极成果。但这些成果无疑还是初步的。本文结合近年来虚数字人传播实践中的案例,以“人的美”理论为分析框架,阐释虚拟数字人的美学特征,检视近几年虚拟数字人传播实践存在的不足,提出了“中国风格的虚拟数字人”概念并对其美学建构进行了初步论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