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上海视觉

2024 年,第 0卷, 第1期      出版日期:2024-01-20 上一期 下一期
研究论文

主编寄语

PDF (693KB) 167 RichHTML 167
特稿——习近平文化思想

人民文艺、红色歌曲与中国共产党精神

社会主义文艺是人民的文艺,源于人民、为了人民、属于人民。红色歌曲是人民文艺的典型代表和生动体现,是思想性和艺术性的有机统一,为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提供了强大精神力量。各个历史时期产生了许多经典红歌,它们讴歌、传唱和培育着中国共产党的伟大精神,激励着中国人民勇往直前,不断胜利。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中华文化繁荣兴盛,人民精神世界的极大丰富和民族力量的不断增强需要包括红色歌曲在内的先进文化的积极引领。新时代要求红歌创作者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以中国共产党的系列精神为灵魂,创作出无愧于时代的优秀作品。
PDF (4966KB) 220 RichHTML 220

习近平文化思想引领乡村文化振兴:契合逻辑、理论内涵及实践进路

习近平文化思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文化篇,为我们做好新时代的文化工作提供了行动指南。乡村振兴是习近平乡土情怀和中国共产党乡土情结的牵挂,蕴含其中的乡村文化振兴则是习近平文化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两者之间具有深刻的内在关联和高度的逻辑契合。习近平文化思想系统阐明了乡村文化振兴的理论内涵: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是乡村文化振兴的基本遵循,保护和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是乡村文化振兴的必然要求,成风化俗倡树新风是乡村文化振兴的关键抓手,推进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一体化是乡村文化振兴的重要保障。新时代的乡村文化振兴,须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引领,不断提升基层党组织建设及治理效能,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充分利用数字技术传承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多措并举推动乡村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全面发展。
PDF (5589KB) 182 RichHTML 182

认识当今中国与讲好中国故事——从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维度出发

通过文艺的方式讲好当今中国故事,对于增强民族凝聚力和提升文化软实力具有重要意义。讲好当今中国故事,需要从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维度出发,深刻理解“当今中国从哪里来”与文化自信,“当今中国是什么样”与新的文化生命体,“当今中国到哪里去”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开创性等三对关系,从而以强大的内生动力提升讲好当今中国故事的能力。
PDF (2762KB) 152 RichHTML 152
理论研究

虚拟现实艺术审美范式转向的阐释学探究

传统美学的审美范式,正在经历由虚拟现实艺术所带来的转型。虚拟现实技术可以帮助艺术家创作出更逼真、触感更强烈的作品,改变人们对艺术作品的感知和接受方式,其间蕴含着哲学思维范式的嬗变和文化学美学理论焦点的转移。我们须对其在审美形态本身与审美接受视域,进行阐释学方面的观照,从媒介消弭、互动性生成、造境,特别令人着迷的“身体在场”等特性出发,一定程度上为审美范式转向在认知上纠偏,为媒介技术捆绑下的身体叙事祛魅。
PDF (5029KB) 161 RichHTML 161

汉代与辽代云纹造型特征比较研究

云纹装饰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其形式丰富、风格多样,表达出中华民族对“云”文化的浓厚兴趣。中华民族对“云”的审美热情持续几千年之久,基于对自然现象的关注充分发挥创造力,使其转化成艺术价值极高的装饰纹样。通过对汉代服饰中丰富多彩的云纹式样和装饰风格等美学特点的分析与辽代服饰中的云纹造型及组合进行对比,阐述汉代对辽代云纹式样变化递进发展的影响关联,并对辽代服饰图案中典型云纹式样进行归纳解析,为深入挖掘辽代服饰纹样提供资料与理论准备。
PDF (12829KB) 158 RichHTML 158

清醒的梦境——费里尼场景营造手法研究

费里尼在影片中营造虚幻场景时,既把它们与现实相融合,又刻意保持其独立性,与现实相互对立。在一些半自传影片中,室外是真实的城市,室内则是在摄影棚里打造的虚幻场景。在描写真实场所的影片中,通过加入虚幻事物赋予日常环境以独特个性;而在表现梦境的影片里,又会出现现实中的细节。一些虚幻的场景被塑造成马戏团或剧场式的空间,带有强烈的舞台效果,由此造成了场景的“间离效果”,提醒观众这些空间与现实的差别。正是通过这些手法,费里尼在现实与虚幻的融合与并置间保持了足够的张力。
PDF (3320KB) 157 RichHTML 157

新疆吐鲁番发现的传统纺织品上“树纹”装饰艺术源流考论

新疆吐鲁番阿斯塔那墓发现的北朝至初唐时期的几面“树纹”纺织品织锦,其上复杂的纹样装饰渊源,学界至今没有厘清。文章以考古遗存和图像为主,结合文献资料,对“树纹”造型特征进行分析,尝试解释其纹饰含义,对其艺术源流进行考证。发现,在两河流域,生命树纹装饰对帝国意识形态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皇家服装、珠宝、官方印章以及壁画、宫殿雕塑上,而吐鲁番“树纹”结以动物或人物造型装饰,与其有着莫大的渊源。本文研究表明,此种艺术母题源于两河流域,之后传播到北方斯基泰艺术中,经斯基泰民族吸收与再造后,又受波斯文化影响、传递,最终融入中国艺术中,并在初唐时期,此种艺术风格样式发展到顶峰。而吐鲁番出土的织锦联珠花树对兽纹佐证了这一观点,其中“三”瓣与“七”瓣树纹装饰,一方面保持着传统神秘数的象征意义,一方面蕴含着原始宗教观念和后出的宗教思想,其内涵颇为丰富。
PDF (8432KB) 143 RichHTML 143

尼姆·韦尔斯创作中国共产党档案肖像形象的女性视域和红色史学观念

尼姆·韦尔斯是斯诺第一任妻子,对她的研究不及斯诺来得多。从她大量传播中国共产党形象作品中可见,其风格与斯诺拍摄肖像摄影风格不同。她以档案肖像作为主要手段,使自己传播中国共产党形象主观地与女性青睐的传记手法联系在一起,并且这种依赖档案肖像传播中国共产党形象的手段,背后的原因是她独特的红色文化史料学观念。
PDF (6544KB) 142 RichHTML 142
艺术实践

上海红色文化遗产叙事体系构建的纬度与路径

本文以上海市红色文化遗产为研究对象,通过叙事学理论的阐述,尝试构建以叙事主体、叙事逻辑、叙事技巧、叙事文本以及叙事媒介五大要素为主体的叙事体系框架。通过将上海市红色文化遗产的实际情况与叙事体系框架进行融合,进一步凝练出红色文化遗产的叙事体系,以期更好地传承和弘扬上海红色文化。
PDF (4335KB) 156 RichHTML 156

基于场景的物联网产品设计研究与应用

提出并验证一种基于场景的轻量级的物联网产品设计方法。以文献研究为基础,通过理论分析法对物联网产品设计及产品场景理论进行概念界定及梳理;提出产品场景的分类、场景的获取与建构,以及基于场景的轻量级的产品设计方法;通过实践验证法,以展示冷柜物联网监控产品设计为例,对基于场景的轻量级的物联网产品设计方法进行验证。提出了基于场景的轻量级的物联网产品设计方法,包括场景的分类、获取与建立,以及围绕场景,进行物联网产品的硬件设计、软件设计及信息通路设计;指出了该设计方法是一种轻量级的产品设计方法,所有设计工作围绕场景来进行,能够围绕目标集中资源、节约设计成本、加快设计进度。
PDF (7171KB) 113 RichHTML 113

中国传统绘画技法与手绘珐琅首饰设计的创新结合

本文旨通过文献资料调研与创作实践等方法,将中国绘画传统技艺与手绘珐琅首饰创新设计相结合,分析两者结合应用的可能性和创新点。通过对比中国传统绘画技法在传统媒介与手绘珐琅在首饰材料媒介上成形的差异,评估中国绘画技法应用于手绘珐琅首饰的可行性。这既是传统工艺应用上的“再发展”,也是一种创意设计思考,为珐琅首饰设计领域提供有价值的参考案例和新的设计思路。
PDF (6224KB) 134 RichHTML 134

地铁建设中考古遗址的保护与展示研究

随着城市公共空间文化建设需求的不断增加,地铁等轨道交通建设中的考古发现保护与展示逐渐成为研究的重点。本研究用案例分析、文献研究、对比分析等方法,探讨了世界各国地铁建设中考古发现保护与展示的现状、挑战与对策。总结出相应的模式类别,为今后地铁建设中面对考古发现提供策略参考,有助于平衡优化城市经济发展与文化保护之间的关系。
PDF (7249KB) 118 RichHTML 118

基于可持续性量化系统模型的城市空间设计应用研究

城市空间建设的高质量发展对中国式现代化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本文从空间设计策略出发,建立可持续性量化系统模型(Sustainable Systems Integration Model, 以下简称SSIM)对城市空间设计方案进行系统性评估,实现由“盲目无序建设”向“科学定标量化”的方式转变。以天津生态城作为研究对象,首先重构空间设计指标系统。其次,对建立的空间情景系统进行优化组合,经过经济测算形成初选方案。再次,利用测度算法对关键指标进行评价,最终形成空间设计优选方案。结果显示:优选方案符合城市规划逻辑,符合地域振兴的演化策略。说明可持续性量化系统模型对城市空间设计具有较强的应用性。也为区域振兴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求解方法和创新思路。
PDF (6779KB) 160 RichHTML 160

多元主体参与社区营造的实践与路径研究

多元主体参与城市社区建设并推动其治理创新,在城市治理创新的语境下,各主体凭借自身的资源优势,通过与外界建立联系、构建网络形成圈子的模式,以“空间改造”为触媒、借助新媒体、创意活动品牌、借力政府等路径介入城市社区的治理创新,不仅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也为当前的社区治理带来了新的思路。面对当前城市社区极化现象的社会特质,新华路街道的社区营造经验对于激发城市社区活力、重构“政府—市场—社会”之间的关系、营造社区生活共同体都具有重要的启示。
PDF (3848KB) 151 RichHTML 151
艺术批评

社会表演视域下的锦旗:景观的媒介化和评价的景观化

锦旗是一种常见的社会景观,不过,同时也是一种社会表演。在不同的历史语境下,锦旗表演的主体、动机和效能发生着不同的变化,不但呈现为一个从“表演的规训和规训的社会表演”到“表演的民意和民意的社会表演”继而到“表演的抗争和抗争的社会表演”的过程,也呈现为一个社会评价的话语权不断下移、变异与重构的过程,还呈现出锦旗作为一种“景观”在现代大众媒介诞生之前如何被构建为一个初级公共媒介的过程和一个初级公共媒介在移动终端和短视频时代何以参与“景观社会”的构建并重新成为一种新的社会景观的过程。
PDF (4065KB) 135 RichHTML 135

试论纳西族东巴纸牌画的绘画形式与美学意涵

东巴画是纳西族东巴文化的重要载体,具有来自于东巴教的浓重神秘色彩,分为求神、驱鬼、卜卦、超度亡灵等。东巴画按类别又分为木牌画、纸牌画、卷轴画、经文画等,是东巴文化艺术特质与文化风格的充分体现,更是凝聚了纳西先民智慧成果的珍贵历史文化遗产。本文以东巴画中的纸牌画作为论述对象,从美术史的建构逻辑和绘画的本位语言视角出发,进一步探究“字与画”的符号性特征以外的方向维度,致力于开掘图像的独立性、指代性以及与历史阐释的关联,以期对东巴纸牌画在民族性与历史性意义之外的形式与美学意涵进行全新的理念分析与意义解读。
PDF (5959KB) 132 RichHTML 132

“可视性”视角下的散文战争电影美学

在影响电影历史,或者是影响电影的跨界领域的里程碑式的散文电影的主题中,战争虽然不是永远的主角,但是战争题材的选择与电影技术的使用直接相关。将“可视性”及“可感知性”作为一种创作的有利条件,是散文电影家们善用的表达形式,也是美学、历史及政治的关系的体现。一部散文电影,是一个不断提出问题、对于人类本体不断论证的过程,也是通过利用重现战争这一手段来进行对战争的反思、并尽可能地展开为真相而奋斗的过程。
PDF (4521KB) 132 RichHTML 132
教学探索

新文科背景下艺术类高校人才培养管理“生态链”的探索与实践

在创新驱动的时代背景下,新文科建设对艺术类高校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学科融通、打开专业壁垒,在实践中培养知识更复合、实践能力更强的应用型人才。本文以上海视觉艺术学院人才培养管理“生态链”实践为例,探索艺术类高校建立课程体系教学链、应用实践链、教学管理链、校企合作链等多维协同的教育教学生态系统。
PDF (5084KB) 125 RichHTML 125

音色塑造在音乐剧表演中的实践探索——以音乐剧《人间失格》中“祝子”一角为例

在音乐剧这一表演艺术形式中,角色的塑造是至关重要的。而选择恰当的音色,是塑造角色的主要方式之一。不同的音色有不同的塑造方式。笔者总结了自己的实践经验,以参演中文原创音乐剧《人间失格》中的“祝子”为例,对音乐剧表演中音色的塑造进行探索。首先,笔者将从音色如何帮助音乐剧演员竖立人物设定、抒发人物情绪两方面论述音色对于音乐剧角色塑造的重要性;随后,将介绍自己身为音乐剧演员,如何为自己所饰演的角色选择合适音色。
PDF (4901KB) 176 RichHTML 176

论传统工艺工作站背景下设计专业研究生的实践教学模式——以广西百色传统工艺工作站为例

高校为了贯彻落实《中国传统工艺振兴计划》,培养具有较强实践能力\具备较高文化素质\满足社会和企业需求的人才,以传统工艺工作站为依托,创建以问题为导向将设计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模式,了解学科动态调整和属性发展的引导机制。本文遵循研究生教育培养规律,在传统工艺工作站背景下,以广西百色传统工艺工作站为例,对设计专业研究生实践教学的模式、实施路径及其最终应达到的目标进行论述。
PDF (4281KB) 130 RichHTML 130
新锐观点

异构字的使用权限——关于书法篆刻创作用字结构位移现象的检讨

正体字与异构字之间的转换需要历经结构位移,异构字与正体字的形体看似不同,但它们的构件和字义是一样的,能够用于书法篆刻创作。不过,当某个字不存在异构字,抑或改变结构位置、方向之后,其构意和字义与原字不相同时,该转换过程就变成了一种不规范的用字现象。显然,文字构形和书法布局的审美需求应当让位于文字的特定意义,而区分异构字与具有异构倾向的另字及错别字是规范书法用字的一项重要任务。异构字产生的年代不尽相同,其字义也有所变化。因此,书法篆刻创作须在文字意义不变的前提下,优先选用共时而慎重使用历时异构字,杜绝另字异构。
PDF (5314KB) 150 RichHTML 150

温暖现实主义题材电视剧的浪漫化抒写——评电视剧《人生之路》

根据路遥中篇小说《人生》改编的现实主义题材电视剧《人生之路》,是对小说结尾“并非结局”的倾情抒写。该剧以镜像式的人物塑造,拓展了群像人物的艺术魅力;叙事时空从陕北延续到上海,为“高加林一代青年”植根于中国时代语境提供了“上海方案”;上海城市空间审美意象的构建,拓宽了海派艺术美学的风格。电视剧《人生之路》对当下青年关于奋斗、关于命运等热议的话题,在立足时代语境的同时,回应了时代之问。
PDF (4538KB) 144 RichHTML 144

乡村振兴纪实影像的空间叙事策略研究

近年来,一些乡村纪实影像开始探索空间叙事策略。这些乡村振兴纪实影像在镜头空间中通过多元化场景选择和拍摄手法,增强观众对乡村振兴的认知和理解;在叙事空间中着眼于地方特色,以创新性的方式加以呈现,使观众沉浸其中;在具身空间中依托于视觉感知和互动,激发观众情感共鸣。这不仅为乡村振兴纪实影像的后续创作提供了有益参考,也为乡村振兴经验的传播发挥着作用。
PDF (2915KB) 135 RichHTML 135

《南巫》:民间信仰掩映下的离散华人及其身份认同

张吉安首部个人导演长篇作品《南巫》是一部以马来西亚民间信仰为题材的影片。电影故事改编自导演的童年记忆,导演以巫术这一民间信仰为叙事符号,展现了马来西亚华人这一边缘群体的身份认同困境。导演自身的离散性与电影中的父辈故事共同为观者呈现了一部马来西亚华人的离散历史及其身份认同变迁史。马来西亚华人逐渐打破历史中的各种界限,在深度融入居住国社会的同时,仍维持着对祖(籍)国文化与社会的强烈认同。
PDF (4430KB) 155 RichHTML 1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