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人民日报评论员. 谱写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新篇章——论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重要讲话[EB/OL]. www.gov.cn/yaowen/liebiao/202307/content_6893143.html.
|
[2] |
李迅, 刘琰. 中国低碳生态城市发展的现状、问题与对策[J]. 城市空间学刊, 2011(4): 23-29.
|
[3] |
刘琰. 中国生态城市整体发展与典型案例[J]. 建设科技, 2011(13): 35-39.
|
[4] |
李海龙. 中国生态城建设的现状特征与发展态势———中国百个生态城调查分析[J]. 城市发展研究, 2012, 19(8): 1-8.
|
[5] |
范金. 可持续发展条件下的最优经济增长[M]. 北京: 经济管理出版社,2002:9.
|
[6] |
Li Xin. Integrated SustainableMaster Planning Approach for Low Carbon Communities. California: AECOM[J]. ScienceDirect, 2013, 10(34):120-134.
|
[7] |
李钢. 国外生态社区建设特征、经验与启示——以德国、美国和日本为例[J]. 世界农业, 2018(01):138-142,200.
|
[8] |
龚道德, 袁晓园, 张青萍. 美国运河国家遗产廊道模式运作机理剖析及其对我国大型线性文化遗产保护与发展的启示[J]. 城市发展研究, 2018, 6(29):19-26.
|
[9] |
MELTZER G. Sustainable Community: Learning from the Cohousing Model[M]. Bloomington,IN: Trafford, 2005.
|
[10] |
WILLIAMS J. Designing Neighbourhoods for Social Interaction: The Case of Cohousing[J]. Journal of Urban Design, 2005, 10(2): 195-227.
|
[11] |
李迅, 刘琰. 中国低碳生态城市发展的现状、问题与对策[J]. 城市空间学刊, 2011(4): 23-29.
|
[12] |
刘琰. 中国生态城市整体发展与典型案例[J]. 建设科技, 2011(13): 35-39.
|
[13] |
钟田力. 基于群决策与证据理论的重庆地区生态城指标体系及决策模型探究[D]. 重庆: 重庆大学硕士论文,2014:123-145.
|
[14] |
周琦. 城市创意产业区的空间集聚度及组织驱动系统研究[D]. 东华大学, 2021.DOI:10.27012/d.cnki.gdhuu.2020.000043.
|
[15] |
陈汗龙, 吴晓朝, 赵明洋, 聂文文. 基于TOPSIS算法的防空通信网络系统效能评估[J]. 火力与指挥控制, 2016, 07(34):89-98.
|
[16] |
朱志远. 基于空间效应的中国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水平测度研究[D]. 南京: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博士论文.2017:101-115.
|
[17] |
周琦. 景观导向型产业空间分类开发的模式研究[D]. 上海: 上海交通大学硕士论文,2011:289-308.
|
[18] |
盛强, 夏海山, 刘星. 空间句法对地铁站间截面客流量的实证研究——以北京、天津和重庆为例[J]. 城市空间, 2018, 42(06):57-67.
|
[19] |
安健, 彭振龙, 桂小林, 向乐乐, 梁丹薇. 群智感知中基于公交系统的任务分发机制研究[J]. 计算机学报, 2019, 2(42):296-30.
|
[20] |
YANG T. A Study on Spatial Structure and Functional Location Choice of the Beijing City in the Light of Big Data[C]. The 10 th Space Syntax Symposium, 2015:11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