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上海视觉

2023 年,第 0卷, 第1期      出版日期:2023-01-20 上一期 下一期
主编寄语

主编寄语

PDF (803KB) 146 RichHTML 146
本期主题——设计中的中国叙事

徽州古民居的异地重建与二次叙事

徽州古民居异地重建作为一种文化现象,由多种原因造成。在大力提倡原址修复保护乡愁文化的同时,对已经外迁的古民居,也应该看到其二次叙事被植入后产生的文化新价值。本文重点剖析了设计学院参与的上海视觉艺术学院校内徽州古民居群落重建,探讨其二次叙事的构建过程和在地价值,这种价值既体现在二次叙事语义重构的古民居全新空间体验上,也体现在全球化背景下乡土建筑文化的对外传播上。
PDF (9632KB) 138 RichHTML 138

泗泾古镇视觉品牌重建的实验性意义

泗泾古镇,一座因水而生,因水而成的具有千年历史的松江古镇。自2018年起,泗泾古镇启动了新一轮的古镇保护与更新计划。这一轮更新贯彻了“修旧如旧”的核心理念,但当房屋修缮完成后,后续的活化利用才是古镇重拾文化自信,再度焕发活力的关键。项目团队将在地性的设计叙事理论融入泗泾古镇的品牌重建工作中,探讨泗泾古镇文化品牌设计的创新策略及应用方式。泗泾古镇的视觉品牌重建在塑造泗泾古镇的文化形象的同时帮助它重新注入活力,以当地文化基因的转化来实现传统古镇的文化复兴,用在地文化的设计表现来唤醒当地居民的文化自信以及潜在旅游者的共鸣,最终以在地性的品牌设计为文化叙事输出手段,对传统古镇品牌重建设计进行了创新实验。
PDF (7794KB) 136 RichHTML 136

基于“英雄之旅”的叙述性空间体验设计

叙述性空间设计以故事为主题,在一个特定的空间里将物品、光线、气味以及音视频融合成一个体验性的整体,“英雄之旅”叙事结构则为故事发展提供了可借鉴的框架结构和情节冲突,两者结合无疑赋予单调功能性叙事空间以文化底蕴和精神内涵,提升了观众参与度和体验感。
PDF (6263KB) 139 RichHTML 139

中国传统元素在书籍设计中的共感运用

本文以对中国传统元素在书籍设计中的运用为起点,分析与探讨部分传统元素在运用与实践过程中所衍、基于五感的共感传达方面之效果与呈现。在数字化阅读日趋发展的时代语境中,尝试讨论以中国传统元素的运用为基础,在共感传达方式的融合下,为作为物质性存在的书籍提供新的可能、也期为书籍设计探索新的视点。
PDF (4470KB) 160 RichHTML 160

手边思考——基于景德镇陶瓷的设计创新实践

在全球化的新时代背景下,中国传统造物文化正面临变革和重塑,传统景德镇陶瓷材料在此背景下的创新发展成为急需解决的问题。本文通过个案研究方法,从设计材料、工艺、传播等多维度分析手工艺材料在应对当下社会语境,并形成具有中国特色叙事创作的方法和策略,为中国传统手工艺和相关材料的当代传承发展提供可借鉴的形式。
PDF (6211KB) 136 RichHTML 136

《水中之书》影像化:数字剧场的本土探索

“上剧场Live”出品的《水中之书》在多个城市的成功上映,是国内对“NT Live”进行本土化改造的一次艺术实践。数字剧场将传统剧场基于“身体现场性”的特质转换为“媒介现场性”,不仅给予了观众对于戏剧的全新感受,而且大大提升了戏剧传播力,《水中之书》的开创性形式和取得的商业成绩对于我国当下戏剧影像化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然而《水中之书》作为一个成功的特例,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这个故事的单线叙事以及其形式上的简单化,当下的影像化技术并不适用于所有的戏剧作品。数字剧场的发展不会止步于此,在对技术本身的实验性给予期待的同时,艺术家需要警惕的是技术背后的资本诱惑。
PDF (7037KB) 129 RichHTML 129
教学探索

世界构建方法在主题环境设计教学中的实践应用

构建并呈现一个想象世界是创作文学、影视、游戏及各种跨媒体作品时需要经历的环节,也是营造具有沉浸体验的主题环境所不可缺少的步骤。在主题环境设计教学中引入世界构建的概念和方法不仅是叙事设计的应用要求,也符合培养面向未来的创新设计人才的需要。本文通过展示世界构建的教学实践过程,阐述其在环境设计教学中的意义和作用,探讨了主题环境叙事设计的教学路径与实践方法。
PDF (9192KB) 124 RichHTML 124

如何利用环境要素提升艺术设计教育成效——以云南工商学院艺术设计学院为例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教育与其他行业一样,也需要与时俱进。不断提高教学质量是教育矢志不渝追求的目标。提高教学质量的方法与途径有很多。传统理念更多关注教与学,对教学中介中的环境这一独特要素关注度不是很高。本文以云南工商学院艺术设计学院为例,较为系统和全面地阐述学院如何通过外部环境、内部环境、物理环境、心理环境等展开相关教改实践,最终实现其教学成效的整体提升,从而为艺术设计教改探索一条新路径。
PDF (3492KB) 137 RichHTML 137

创意赋能 艺文交融——“创意读写”课程建设、施教和回顾

为深耕艺术学院的创新教育,建立“创意读写”课程,旨在引领学生能读出作品创意,并写出自己的创意,适应“创时代”的学习和发展需要,精心设计校本实验教材《艺文导读》,以“文之桥”进达“艺之苑”为教学路径,采用艺文交融、丰富多彩的示例,开展“创读”和“创写”活动,生发灵动的创意,为学生启思赋能。教师的教学智慧要在课堂挥洒自如,课前课后须悉心研读。梳理“艺”和“视”字的文本语迹,明了语义发展,是践行创意读写课程本土化建设的需要。认真回顾和总结,使精彩、新颖、生动和实用的特色得以彰显。
PDF (6368KB) 142 RichHTML 142
艺术批评

电影《四个春天》的“私影像”属性与审美价值探析

《四个春天》是导演陆庆屹以真实家庭生活为背景所创作的一部“私影像”电影,其以四个春天为时间跨度讲述了导演生活于贵州独山县父母的生活点滴。从“私影像”角度出发可以发现《四个春天》具有多近景镜头、采用参与式拍摄、私域情感表达与公众传播联通等特征,考察其审美价值可知它具有叙事节奏随意松散、重复运用燕子意象与民间音乐、以爱情亲情乡愁为主题、使用唯美空镜的特点。影片采用“私影像”模式以第一人称视角区别于其他影像载体,指向家庭与故乡记忆、亲情、生老病死与人生归处等文化意义,从个人家庭日常生活的影像展示发展成为引起了公众普遍共鸣的文化表达,表现出极强的人文主义关怀。
PDF (5489KB) 138 RichHTML 138

边疆想象与文化肖像:内蒙古题材电影的美学立场实践

内蒙古题材电影的命名方式抛却了少数民族身份的主体言说,是转向文化空间的、基于内蒙古区域文化立场创作影像的一种美学命名方式。作为阐释北疆地区景观文化的重要媒介载体,内蒙古题材电影凭借对北疆自然景观的表现、对内蒙古民风民俗的展演以及对内蒙古空间镜像的书写,为观众建构了一个充满想象的、异质性的边疆形象。此外,内蒙古电影通过描摹民众生存生活状态、彰显多维度的族群文化、表现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融通,最终展现了内蒙古区域独有的文化肖像。内蒙古题材电影70余载的创作之路,证明构筑边疆想象与呈现本土文化是其永恒的内容诉说与坚定的文化立场。
PDF (5327KB) 132 RichHTML 132

五要素视域下的上海城市形象——以21世纪中国电影为例

电影作为一门诞生于城市的艺术,与城市形象传播和都市文化传承密不可分。凯文·林奇最早明确提出城市形象这一概念,并将其拆分为五个构成要素,即道路、边沿、区域、结点和标志。21世纪以来(2000—2021年)的21年间共有140部中国电影以上海为主题或故事发生地进行拍摄。伴随思想文化的日益开放,上海电影的题材和影像生产日益多元,城市形象也日渐立体丰富,但各部分形象的呈现并不均衡,且存在对固有形象反复表达,创新力稍显不足的问题。
PDF (6662KB) 146 RichHTML 146
理论研究

书画同源 神完气足——关于书法与中国画创作的思考

本文以中国画与书法艺术中的“书画同源”“气韵生动”为出发点,回顾笔者的师承和创作道路,略论以书入画、以画入书及笔墨技法的观点和路径。既有关于法度、深度和气度的解读,又有关于写生、写意的阐释。认为应更加重视书法与中国画的笔墨精神、写意精神。
PDF (5387KB) 153 RichHTML 153

酸性设计(Acid Design)风格平面设计探析

酸性设计风格是一种怀旧设计风格的复兴,是当代设计师将一种面向未来的想法带入现实设计环境中,具有浓厚的个人主观感受和反乌托邦式风格。在这两年的平面设计中时常出现酸性设计风格的作品,文章通过对酸性设计的溯源来探究其本质和特征,结合海报作品分析该设计风格流行的原因和影响。
PDF (6031KB) 159 RichHTML 159

民国月份牌中所见中国社会的现代化转变

民国时期出现的月份牌画是融合中国传统工笔人物与西方擦笔水彩技法的新画种,是洋商们在商业竞争中为推销商品所做的广告宣传画。月份牌不仅是一种视觉广告宣传形式,同时也折射出当时中国社会在外来文化冲击下的现代化转变。即便是在外来文化冲击下所开启的由传统向现代的转变过渡,但从绘制的图像与画面的安排上来看,对外来文化也不是全盘接受,仍然坚持了许多自己本土的优秀传统特征。
PDF (5852KB) 149 RichHTML 149

共性与个性:建构中国文化艺术审美话语体系刍议

中西方不同的文化体系决定了中西方采用艺术审美思维的不同。当今在全球化和工业信息化影响下的人类艺术创造具有趋同性,然而在文化上保存自身个性特色显得尤为重要。从艺术学规律角度出发进行艺术审美,不仅需承认艺术形式之间有着共性规律,也应当承认不同文化思维体系下的艺术形式的个性规律。西方在艺术审美话语体系建构方面发展较早,这并不意味着西方艺术审美话语可以完全地用来审视中国文化思维下的文化艺术表现,甚至是影响其艺术创造。应从艺术学自身规律审视中国文化思维下独特的艺术审美表现,而不应用西方艺术审美话语体系进行套用研究,全面考虑审美的共性与个性,构建健全的中国文化艺术审美话语体系值得尝试和讨论。
PDF (7238KB) 134 RichHTML 134

略论人工智能技术的艺术共生逻辑与赋能效应

人类艺术在不同时代不同社会条件下呈现出不同的发展形态,从艺术史的维度来看,艺术的发展一直与科技进步在交织演变。比如油画颜料和照相机的发明都曾是当时的黑科技,电子媒介技术的成熟普及则促进了影像艺术的繁荣。而随着人工智能等科技手段的发展,技术进步呈指数性增长,人工智能也越来越多地介入艺术创作。人工智能带给艺术的不仅是技术手段,更是审美意识的影响和艺术思维的颠覆。
PDF (6874KB) 136 RichHTML 136
国际连线

从伊尔汗王朝到帖木儿时代中国纹样对波斯艺术的影响

伊朗和中国有着长期的商业交往和政治联系。两国之间的大部分联系受益于中国商品外销到伊朗。贸易往来触发了两个古老文明之间的文化艺术交流,特别是在1221年,蒙古人控制了伊朗之后,两者间的艺术交流,尤其是中国对伊朗视觉艺术的影响更加快速和广泛。本文回顾了从伊尔汗王朝开始到帖木儿时代(1370—1507),在中国和伊朗的商贸往来影响下,两国艺术纹样之间的关联性。
PDF (14036KB) 128 RichHTML 128
艺术实践

碳纤维复合材料在家具设计中的应用

碳纤维复合材料由于具有轻质高强的特性,融合应用在家具设计中,为家具设计的创意展示及其设计水平提升提供了十分有利的材料支撑,是当前相关领域中研究和关注的重要发展趋势。本文在对碳纤维复合材料的性能特征分析基础上,探讨了碳纤维复合材料在家具设计中的应用优势,并对其具体应用的典型实例进行分析,以供家具创新设计参考。
PDF (5208KB) 157 RichHTML 1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