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上海视觉

2019 年,第 0卷, 第2期      出版日期:2019-02-20 上一期 下一期
艺术批评

历史迷雾之中的艺术相遇——由“挑战的灵魂”特展看时代背景与艺术风格形成的关系

2019年4月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举办了“挑战的灵魂:伊夫·克莱因、李禹焕、丁乙”特展,这是第一次在中国本土同时呈现这三位身处不同文化背景之下的艺术家的作品,本文试图通过对艺术家所处时代背景的解析,以社会历史发展的角度,理解他们情感与理智的来源,从而去解读交织于历史迷雾之中三者相遇的必然性。
PDF (4405KB) 290 RichHTML 290

中国当代艺术中的“新富”形象

改革开放以来“新富”阶层在中国社会的兴起,引发了人们对这一社会现象的关注和思考。20世纪90年代中期之后,这一形象开始大量出现在中国当代艺术的表述当中。本文试图通过对“新富”形象在“艳俗艺术”和“经济精英”两种艺术塑造中的对比和分析,来阐述当代艺术家对“新富”这一形象的形式表达,以及艺术家传递出来的对这一社会群体的思考,还有艺术家在这个过程中所表露出的自我身份认知。
PDF (3670KB) 1225 RichHTML 1225

论十九世纪马奈作品《奥林匹亚》的艺术批评

十九世纪,马奈作品《奥林匹亚》艺术语言的革新引发了评论界极大的关注。针对画作表现出有悖于传统的人文理念及绘画技法的现代性表达,评论界进行了多元视角的艺术批评。本文立足十九世纪国外学者的经典论述,分别对以爱弥儿·左拉为代表的“画作形式的批评”、以贡布里希为代表的“绘画史角度的批评”、以米歇尔·福柯和迈克尔·弗雷德为代表的“画作与观者联系的批评”和以提莫尼·J·克拉克为代表的“阶级与意识形态的批评”进行观点综述,总结西方评论界十九世纪以来的研究成果和讨论的热点问题,为进一步的研究提供基础。
PDF (2664KB) 1707 RichHTML 1707
理论研究

视觉传播中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实效性研究

视觉传播有着不同于文本传播的特点,视觉传播的兴起也带来人们追求可视化同时又惧怕可视化的悖论,这给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带来冲击和机遇。视觉传播与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之间形成一种双向的形塑:视觉传播带给马克思主义理论丰富的视觉资源,要求改变传统灌输式教育;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则通过对读图时代人的存在状态的关涉促进主体的觉醒,在多元的公共舆论空间起主导作用。通过研究这个双向形塑过程,分析视觉传播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影响,探寻视觉传播视角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实效性的路径。
PDF (1014KB) 919 RichHTML 919

寻求匀称与均齐之美——闻一多以“音尺”为基础的新诗格律试验

时世的移易和文学语言的转换带给中国诗歌脱胎换骨的改变,旧的艺术秩序被打破,新的尚远未形成,服膺唯美主义思想的闻一多,将一部分新诗作品在艺术上的粗率,直接归咎于自由诗的滥觞,试图将英诗的声律单位“音尺”移植到中国新诗的写作中,以推动新诗的格律化、实现诗的音乐美和建筑美,但终究应者寥寥,他的一些尝试性作品也未能达到他本人预期的艺术效果。重建中国诗歌形式规范的路虽没能走通,却促进了观念的嬗变,使得闻一多的艺术思想最终走向成熟。
PDF (1027KB) 1616 RichHTML 1616

转印媒介艺术的跨界表现形态探究

当一个习惯性思维和视觉经验满足不了当前艺术发展趋势时,对这些艺术方式往往会提出种种质疑,并寻求新的表达方式。转印媒介艺术是在当前文化转型和新的艺术语境下,对原有版画艺术的形式进行的新的表述。本文从另一种视角探讨转印媒介艺术创作的多边思维以及表现形态。
PDF (2961KB) 1112 RichHTML 1112

略论中国戏曲中的“漂泊”母题

“漂泊”是中国戏曲中一个重要的创作“母题”,是古代剧作家生命状态的缩影、人生理想的悲歌和大环境下渺小个人的真实见证。其中,“羁旅”“荣归”“梦回”是三种对“漂泊”诉说的重要方式,普遍存在于中国戏曲的舞台演绎上,至今仍具有旺盛的生命力。本文就以上三种表现形式,从具体剧目出发,对漂泊意识与中国古典戏曲之间的内在联系进行阐释,以人的关怀角度作为切入点,论析中国戏曲在文化上的当代意义。
PDF (1024KB) 705 RichHTML 705

对陶寺文化彩陶盘之中的中华龙图腾再探

本文借以图像学的研究方法,结合我国的民间传说、考古学、西方神秘动物学的材料和文献,深入探讨陶寺文化彩陶盘之中所描绘的生灵究竟为何物。这将为中华龙图腾的起源答案提供一个新的可能性。
PDF (4047KB) 1259 RichHTML 1259
教学探索

在设计教学中如何提升学生的创意思维

随着来中国经济的迅猛发展,对设计及设计教育提出了新的更高层次要求。中国设计教育经过近20~30年的快速发展,已初步构建自己的框架,但在一些具体内容上尚需提升。本人结合自己的经历,从系统的角度对教学中如何提升学生创意思维做了简单梳理,提出些个人的拙见,抛砖引玉,以期该领域有更多真知灼见。
PDF (1019KB) 1093 RichHTML 1093

传统心性文化与现代艺术教育——以“经典导读”为中心的教学探索与实践

在中国传统心性文化中,艺术是表达人对生活、生命体验的一种感觉方式,是心性之学,非形式之学;艺术家的心性修养,是艺术之第一要义。游艺修心辩证统一、体用不二。传统心性文化渗透的艺术教育智慧,将心性涵养、人格完善作为大学之道,对现代艺术教育不无启发。在传统心性文化烛照下,现代艺术教育当反思其功能、意义与价值。艺术教育应将通识与专业打通,二者兼顾,寻找平衡点和结合点,形成现代专业艺术教育和人文通识教育的良性互动、互补。以“经典导读”课程教学为中心,上海视觉艺术学院基础教育学院在人文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的探索中,取得了一些有益经验。
PDF (2822KB) 1226 RichHTML 1226
国家艺术基金 2019年度传播交流推广资助项目

展评:时代精神与语言创新

PDF (3180KB) 700 RichHTML 700

《周而复始——综合材料绘画学术邀请展》(上海视觉艺术学院站)作品选登

PDF (2368KB) 394 RichHTML 394
教学探索

结合实践的教育:文创产业课程创新

本世纪以来,各国对文创产业的重视,推动了文创产业人才的广泛需求,并催生了文创产业教育的蓬勃发展。然而文创产业与传统产业不同,人才并非只需要掌握某项劳动技能即可,人才培育方式必须有别于以往。本文认为应将想象力、创造力、美感和同理心等能力列为教育目标,对教育进行包含“持续创新”和“破坏创新”的教育改革。应对社会的文创产业人才需求,文创产业教育并非增加开设以“文创”为名的各种课程,而是要让教育本身“文化创意化”,即以更具创意的教学方式在教育中融入文化启发,同时让学生更具有创造力,以培育产业发展所需要的多元人才。
PDF (1010KB) 679 RichHTML 679

“以评促教”探索艺术教育中的教学评价

通过对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总结性评价及真实性评价的辨析并配合德稻教育创新实践的真实案例探讨艺术教育中的教学评价,并对如何建立系统化评价体系提出建议。
PDF (1018KB) 529 RichHTML 529

新形势下广编专业“三位一体”教学模式改革探索

随着社会对当今大学生人才需求的不断提高,中国教育体系已经从象牙塔式的教育逐渐转变为普及性教育。上海视觉艺术学院提出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三位一体”人才培养模式,着重培养当代大学生创新能力。本文旨在通过分析传统中国高等教育培养模式下人才培养的弊端,提出迎合新时代、新形势的三位一体教育模式。本文通过对上海视觉艺术学院教学案例分析,探索出一条创新的艺术教育之路,最终为社会培养所需要的综合素质极高的复合型人才。
PDF (1566KB) 934 RichHTML 934
国际连线

上海—伦敦传统手工艺与城市文化品牌表达比较研究

一个区域的文化遗产是建立在具有鲜明特色的地方历史文化之上的,同时,也是区域文化品牌表达的重要内容。上海和伦敦是两个同样在近现代工业化语境下发展起来的城市,本文通过对两者传统手工艺在城市文化表达方面的历史回顾与当代文化遗产保护战略下传统手工艺生态及现状的观察、比较,阐释了传统手工艺作为文化遗产的组成部分,是一个城市的文化底色,也是城市文化传承与品牌化表达方式之一,并推动城市的创新创业与消费活力,令经济和社会受益。
PDF (2900KB) 1269 RichHTML 1269

学术高度与教学宽度的务实融合——新加坡南洋艺术学院“AWP”教学模式的解读与分析

新加坡南洋艺术学院“Academy-Wide Project”,由校教务署和东南亚艺术研究院共同主持、统筹。它要求全校院系各专业共同参与,选取东南亚区域一特色文化遗产为研修对象和创作背景,并在创作成果中表现出来。该项目形成了一套完备的教学模式,从宗旨、策略、目标,到课程设计、成果展现,系统条理,步骤清晰。该模式具有资源整合性、学术贯穿性、定位务实性特点。“Academy-Wide Project”无论从方法论还是本体论意义上均具有借鉴价值。
PDF (1681KB) 1267 RichHTML 1267
艺术实践

纳米银碳的应用创新与产品设计——产品整合创新工作坊的教学实践

本文研究材料应用中既考虑材料特性又考虑用户需求,并结合产品设计的思维和方法,进行创新设计。通过工作坊的教学实践,针对纳米银碳这种新材料的设计应用,组建多元化教学团队,开展产教融合的教学模式,并通过探讨教学方法,展示相关教学成果和学生作品,为产品设计在材料应用创新方面提供一些理论与实践的探索案例。
PDF (2384KB) 1008 RichHTML 1008

基于CMF的非遗工艺美术类技艺的传承创新及开发

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对我国非遗的传承、融合与创新是我国树立文化自信的重要举措。随着时代的发展,一些传统工艺美术不复往日辉煌,通过科学的方式将其记录下来,是对其进行保护的手段之一。对非遗工艺美术来说,通过对其色彩—材料—表面处理进行分析解构,并数字化记录下来,不但能实现对其视觉特性进行保护,更重要的是,这些元素也可以作为设计灵感,启发新一代非遗传承人的艺术创作,或通过更多业界人士在功能性文化创意产品开发过程中,实现与现代生活的融合,起到对非遗工艺美术类技艺更广泛的宣传效果。
PDF (3276KB) 987 RichHTML 987

胶粘瓷器再修复中的拆分方法初研究

在瓷器修复工作中,当被胶粘旧修过的瓷器需要再修复时,有关“拆分”的讨论则必不可少。本文通过总结分析上海视觉艺术学院文修专业教学实践案例,详尽地描述拆分的整个过程,并着重讨论了拆分的必要性、拆分步骤规范性、拆分方法对瓷器的影响,期盼能为同类型瓷器的修复工作带来一些思路。
PDF (1627KB) 1279 RichHTML 1279

仿釉涂料在瓷器修复中应用研究与实践——以“唐长沙窑青釉模印贴花双鱼纹执壶”修复为例

通过唐代长沙窑青釉模印贴花双鱼纹执壶进行探索性修复,以科学保护为主要前提,结合传统的文物保护技术对其进行修复,以此达到陈列展示修复的要求。该器物之前曾被修复过有旧修痕,用石膏作为配补材料进行补缺,仿釉涂料作色,但颜色准确度较差,与器物本身的釉色有一定差距,器物残留的柄不是执壶原件。该器物腹部的双鱼贴花缺失四分之一鱼尾,要对双鱼贴花进行补全以及纹饰的刻画是难点。按照清洗、拆分、配补打磨、作色、上釉等修复步骤,达到陈列展示修复的要求。
PDF (2295KB) 1028 RichHTML 1028

成品物件在装置艺术创作中的研究和实践

当下的艺术,多元化和个性化成为了特征。笔者试图在自身的创作中探索不同材质的表现力,利用成品物件——柜子和最简练的榫卯造型相结合,借用装置艺术的观念和形式,以此来打破原物件本身的形式感、价值观,消除人们对材料本身认识的局限,寻求记忆的温度,并希望通过自己的创作能引起人们对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关注。同时笔者也阐述了艺术创作中所碰到的问题和对装置艺术的理解。
PDF (2646KB) 1135 RichHTML 1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