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上海视觉

2021 年,第 0卷, 第1期      出版日期:2021-01-20 上一期 下一期
艺术实践

牛气与送福——从《五牛送福》的创作谈公共环境雕塑的社会价值

本文旨在探讨公共环境雕塑所产生的社会价值体现,并以雕塑组件《五牛送福》作为案例分析。公共环境雕塑的社会价值强调艺术的文化性与人人可欣赏、可参与的平等性,也成为一种人人可传播的力量,使艺术与生活共生。《五牛送福》雕塑组件以一种图腾化的造型语言在特定的城市属性下结合区域市民文化特点,强调公共环境雕塑带来的社会价值。
PDF (2640KB) 684 RichHTML 684

将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艺术类高校思政建设的研究与实践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以思想、观念、智慧的形式积淀下来的、令人心灵愉悦的特有的文化成果。怎样保护和利用好非物质文化遗产,对实现“文化强国”建设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国内高校也一直致力于对此类教育方法的探索和研究,如开展“人文讲坛”“易班”等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活动,但就效果而言,主要停留在直观展示和舆论宣传的层面。本文期望通过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与高校思政工作一体化的交叉性研究,更为清晰地打开非物质文化遗产在高校传播的途径,并探索通过学生社团的途径,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精神文化内涵融入到高校“三全育人”工作中。本文认为不论是理论研究,还是选取上海视觉艺术学院图文信息中心自2019年引入学生社团活动为依据的实践角度研究,都具有现实意义。
PDF (4080KB) 763 RichHTML 763

关于陶瓷配补材料的改良研究——以修复钧窑天蓝釉大碗为例

本文以钧窑天蓝釉大碗作为保护修复和研究的对象,并对当下前沿的大量文保研究成果进行梳理分析。通过总结分析前人的经验,以更好地保留、展示文物更多信息为修复理念,尝试探索出目前合适的陶瓷保护修复配补材料。修复配补材料应具有易操作、可逆性好,以及抗老化性能好的特性,本文重点研究抗老化性能。在文献分析和实验中发现509胶在各项抗老化色变实验中表现出色,但抗紫外线能力差。因此将509胶混合滑石粉、紫外线吸收剂UV-P制作成新的陶瓷配补材料,取得了较好效果。
PDF (8174KB) 509 RichHTML 509
理论研究

现代小说农民形象差异及其嬗变略论——以茅盾《春蚕》管窥

现代作家如鲁迅、茅盾、赵树理等笔下的农民形象各异,从阿Q到老通宝,再到小二黑等经典画像的出现,一条现代小说农民形象嬗变的脉络清晰可见。其中,茅盾短篇《春蚕》是透视现代小说农民形象差异及其嬗变过渡性的关键文本。《春蚕》提供了现代中国可亲可敬的农民形象,这是不同于“五四”乡土文学叙事中落后农民的新文学造型。茅盾对农民形象的刻绘,十分注重挖掘农民身上传统性与现代意识的结合,与鲁迅笔下农民形象大异其趣。但鲁、茅两位作家塑造的农民形象,依然是书斋式知识分子从不同角度书写的他们眼中的农民。到了赵树理,农民才真正以历史的主动参与者、创造者形象出现。现代作家对农民文学形象的艺术探寻及其经验,对于当下中国作家文学创作,仍具某种启示意义。
PDF (1024KB) 2478 RichHTML 2478

论地理标志工艺品的品牌建设——以景德镇陶瓷与英德百年瓷器品牌为例

我国众多具有独特品质、声誉和悠久文脉的地理标志工艺品,保留了地域文化品牌、文化产业品牌和文化遗产的传承发展,但在产业集群模式下,由于各生产者对地理标志品牌价值利益均沾,因而丧失了维护和提升地理标志地域和行业品牌的积极性,地理标志工艺品就有可能逐渐失去独特性而沦为普通商品。另一方面,以工艺美术大师等各类头衔职称所形成的市场接受力、影响力和对艺术价值的认知与判断,也导致地理标志工艺品企业产品品牌难以“唤醒”和“到场”。因此,地理标志工艺品必须打造知名企业产品品牌,不仅利用工艺美术大师品牌附加值形成产品品牌建设合力,而且要为满足时代需求因地制宜、因时而变,不断创意创新,将地理标志工艺品纳入不断生长的地方性知识系统中,发展地理标志工艺品所蕴含的文化因素,从而强化域内生产者提升地理标志品牌的积极性,并进一步提升国内外市场的竞争力。
PDF (2996KB) 1087 RichHTML 1087

过去、现在和未来——音乐高校特色数据库建设十年变迁

2010年,南京艺术学院图书馆馆长朱同先生在《我国主要音乐艺术专业院校特色数据库建设纵览及展望》一文中,对国内主要的15所音乐高校图书馆建设特色数据库进行调查,记录下了历史的瞬间[1]。如今,十年后再次对15所音乐高校图书馆特色数据库进行调查,从纵向和横向两个维度出发,通过对比十年间(2010–2020)音乐特色数据库的数量变化和类型变化,揭示其发展规律与特点,探讨音乐特色数据库未来愿景规划。
PDF (1760KB) 566 RichHTML 566

公益广告建设中的文化治理性研究

本文对文化治理、公益广告的相关研究做了简要论述,并对文化治理和公益广告建设之间的关系做了详细的分析。在此基础上,从创新公益广告建设机制、优化公益广告治理方式、构建多元治理主体等方面对文化治理视域下的公益广告建设路径提出思考。
PDF (2638KB) 577 RichHTML 577

改革开放以来湖南广告业的发展历程与路径选择

1979年湖南开始恢复商业广告的播出,伴随着改革开放的进程,湖南广告业不断进行深耕发展。四十年来湖南广告业经历了快速成长,其成长的内在逻辑和驱动因素值得重新审视,湖南广告业发展的历史脉络需要在梳理中探究发展规律。本文从历史的视角简要梳理了这四十年来湖南广告业的经营发展变化,提出了湖南广告业从野蛮式生长到自省式发展、从媒体的附属业务到独立的深耕式全媒体产业、从初级的商品推销到品牌消费文化的构建、从自然积累到资本化运作的探索四个基本特点及其逐步成长的过程,以推演广告业发展与湖南的区域自我发展能力提高之间的关联性。
PDF (948KB) 756 RichHTML 756

“簇概念”:作为艺术理论的价值体现

贝伊斯·高特作为反本质主义的代表人物,延续了维特根斯坦的“家族相似说”和莫里斯·韦茨的“艺术不可定义”理论,以“簇概念”来界定艺术。其理论主张开放地看待构成艺术的“内在属性”,使用析取性形式规范艺术,走出艺术复杂而难以界定的困境,以解决艺术定义的问题。“簇概念”作为一种艺术理论范式,为艺术的界定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因而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及价值意义。
PDF (1731KB) 673 RichHTML 673

浅析元代人物戏狮纹玉带板的图像内涵——以故宫博物院藏品为例

人物戏狮纹自宋代始用于官员的带銙之上,并时兴于元、明两朝。人物戏狮纹玉带板被用作皇帝和官僚贵族佩饰,不仅是等级和地位的象征,也是元朝国力和宗主国地位的反映。本文试对故宫博物院所藏元代人物戏狮纹玉带板的图像内涵进行解读,从中分析元人的治玉思想。
PDF (1221KB) 957 RichHTML 957
艺术批评

书法审美的一元立场与多维视角

当前书法活动群体呈现一种多元的复杂局面,但书法审美取向却出现一种单一化倾向——审美对象的单一,审美理论的单一,未能较为全面地涵盖书坛的各个层面。在现代化的冲击下,对书“道”的远离和迷失是重要原因。因此,书法审美必须回归书“道”,紧紧把握书法的人本主义精神,以对人的生命精神的彰显为终极目标,并根据书“道”的敞开性特征,从法度、艺术、人文三个维度展开。
PDF (1307KB) 697 RichHTML 697

《白蛇:缘起》道家意象的叙事功能与通俗表达

动画电影《白蛇:缘起》改编自中国四大民间故事《白蛇传》,崭新的叙事以其清新优雅的审美风格受到广泛好评。“意象”的概念起源于先秦哲学,在六朝以后成为中国诗学和其他艺术领域的重要理论范畴。在这个影片中包含道家文化意蕴的意象被称为“道家文化意象”。与西方经典结构主义的叙事剖析不同,本文通过考察影片中道家文化意象的叙事功能,认为源自中国古典诗歌与小说的意象叙事可以建构独具特色的中国叙事格局,表达中国当代大众媒介对传统道家思想的通俗认识。
PDF (2378KB) 1492 RichHTML 1492

邓超在《影》中的表演技法研究

演员邓超在张艺谋执导的电影《影》中一人分饰两角,其精彩的表现,彰显扎实深厚的表演技法。其中,既有源自戏剧表演的基础,也有电影表演的特点。在外形塑造上,他采用了体验派的方法进入角色,通过控制体型和声线,来贴近人物的外貌特征,塑造了截然不同的两个人物形象。在性格的塑造上,他在不同情境下进行细微的表情转换,映射出人物内心的矛盾与情感变化。在剧情发展的推动上,他采取了多信息征兆的征兆表演的方法,点到即止的行动增加了观众对电影的参与程度,既制造了悬念,亦为观众留下了推敲与思考的空间。此外,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邓超还按导演要求,采用了分别演出的方式,使一人分饰的两个角色在同一画面中完成了大量的对手戏,带来了符合剧情需要的视觉效果。
PDF (4400KB) 806 RichHTML 806
教学探索

陶瓷修复专业本科毕业设计统计研究

为探讨古陶瓷修复专业本科教学情况,本文以上海视觉艺术学院古陶瓷修复本科专业方向六届毕业生94篇毕业论文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毕业设计基本情况、修复器物概况、论文研究课题情况,从器物的器型和釉彩、课题涉及的保护修复步骤和学科领域,结合专业发展和师资队伍的建设,侧面探寻该校11年的古陶瓷修复本科教学情况,为开设或准备开设文物保护与修复专业的高校提供一些教学数据和经验,同时,对加强高校之间的认知与交流也有一定帮助。
PDF (2152KB) 645 RichHTML 645

艺术设计专业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方式转变

2020年,受新冠疫情影响,全国各高校相继开始了线上教学工作。笔者通过对视觉德稻实验班线上教学的实际调研分析,提出线上与线下相融合的混合式教学将成为后疫情时代的教育新常态的想法[1]:“线上教学”与“面授教学”两者有机融合,学生“问题”驱动教学设计,“学生主体”与“教师主导”和谐共生。同时,文章结合国家教育部的相关政策,分析后疫情时代艺术设计专业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方式发展的机遇,为逐步深化艺术设计本科教学的综合改革和创新提供一点思路。
PDF (2435KB) 501 RichHTML 501

基于引导式探究设计的项目制在线教学方法探讨

受疫情影响,国内高校传统教学形式面临前所未有的冲击与挑战,而这恰好成了教学改革的新机遇:在线教学从辅助手段向主要教学形式的转变,这引起了每一位教育工作者的关注。在政策指导及学校支持下,上海视觉艺术学院视觉德稻设计学院主题环境设计专业(Themed Environment Design)通过一系列教学形式创新调整,在保证本专业教学特色与引导式探究设计(GID)[1]为核心教学手段的前提下,合理在线化教学内容与教学形式,取得了优秀的在线教学成果。本文结合具体课程案例及成果分享,为本专业教学现状及未来发展提供阶段性概览与经验总结。
PDF (6587KB) 712 RichHTML 712

艺术院校专职教师师德师风建设的对策研究

加强专职教师师德师风建设对提升教师综合素质具有重要意义,亦是高校发展的强劲动力。近年来,艺术院校受多元文化的渗透和多元价值的冲击,专职教师师德师风建设较为薄弱,存在的问题也较为突出。新形势下,加强艺术院校师德师风建设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以问题为导向,积极找寻对策,以期对新时代专职教师队伍师德师风建设带来切实有效的帮助。
PDF (948KB) 481 RichHTML 481
国际连线

调解城市生活:拉兹诺·莫霍利·纳吉与都市新美学

文章介绍了工业革命以后,大都市的快速发展吸引了不少艺术家关注于此。其中莫霍利·纳吉通过媒介理论的角度反思艺术、技术和都市空间之间的联系,其特点之一是将机器看作中介和功能性工具。文章认为这一视角有助于通过媒介和感知理论来将我们的关注点从艺术扩展到美学。
PDF (4967KB) 740 RichHTML 740